手机橙电

欢迎来到橙电平台

登录 免费注册

橙电网环保网获悉,浙江省环保厅发布了关于征求《浙江省产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技术要点(征求意见稿)》修改意见的通知。具体内容如下: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行“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的指导意见》(浙政办发〔2017〕57号)精神,为加强对产业园区规划环评编制的技术指导、切实提高规划环评审查管理水平,我厅起草了《浙江省产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技术要点(征求意见稿)》,现征求公众意见

2017-08-24 14:26:14         北极星电力网

橙电网环保网获悉,浙江省环保厅发布了关于征求《浙江省产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技术要点(征求意见稿)》修改意见的通知。具体内容如下: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行“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的指导意见》(浙政办发〔2017〕57号)精神,为加强对产业园区规划环评编制的技术指导、切实提高规划环评审查管理水平,我厅起草了《浙江省产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技术要点(征求意见稿)》,现征求公众意见

橙电网环保网获悉,浙江省环保厅发布了关于征求《浙江省产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技术要点(征求意见稿)》修改意见的通知。具体内容如下:

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行“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的指导意见》(浙政办发〔2017〕57号)精神,为加强对产业园区规划环评编制的技术指导、切实提高规划环评审查管理水平,我厅起草了《浙江省产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技术要点(征求意见稿)》,现征求公众意见。如有修改意见或建议,请于8月30日前将意见反馈我厅(地址:杭州市文一路306号,邮编:310012,电话:0571-28869159,传真0571-28869009,邮箱:jiajia@zjepb.gov.cn)。

附件:《浙江省产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技术要点(征求意见稿)》

浙江省产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技术要点

(征求意见稿)

根据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以及《关于开展产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清单式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环办环评[2016]61号)等有关文件规定,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行“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的指导意见》(浙政办发[2017]57号)等文件要求,为指导产业园区编制高质量的规划环评报告,以“资源利用上线、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为手段,强化空间管制、总量管控和环境准入,做好与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联动,加快推进区域环评审批制度改革,制定浙江省产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技术要点。

本要点适用于全省省级以上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园区)、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规划环评编制、修编及跟踪评价;其他各类园区及特色小镇参照执行。

一、总体要求

(1)各产业园区的名称、规划范围,应与省政府及相关部门审核确定的文件要求相一致。

(2)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图文并茂、数据翔实、论据充分、结构完整、重点突出、结论明确、建议可行。

(3)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分为环评报告书和简本两部分。

规划环评报告是对整个评价工作成果的归纳总结,应力求文字简洁、结论清晰准确。在规划环评报告中,必须提供6张清单:

第1张清单为园区现状环保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清单,要求从园区布局、产业结构、环境质量现状,环保基础设施、环境管理、环境风险及应急措施等方面进行调查、剖析,查清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及实施计划,真正为促进园区环保工作提升起到指导作用;

第2张清单为规划优化调整建议及环境影响减缓对策清单,针对规划产业定位、规划布局、规划规模、环保基础设施规划等多个方面,从资源、环境保护角度提出可行的优化调整方案,同时提出减缓规划实施带来的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第3张清单为生态空间清单,包括禁止、限制建设区范围、边界及其包含的空间单元、管制要求等;

第4张清单为污染物排放总量管控限值清单,包括废水及废气污染物的总量管控限值;

第5张清单为环境准入负面清单,要求依据资源环境制约因素,结合规划主导产业,从行业类别、生产工序、产品方案等方面提出限制性和禁止性准入要求,给园区管委会在招商引资中提供指导;

第6张清单为环境标准清单。环境标准包括空间准入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质量管控标准及行业准入标准。该清单将明确园区内各区域的空间管控要求、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质量标准、行业准入要求、总量控制要求、规划优化建议和污染减缓措施要求。环境标准清单也是上述5张清单的归纳与汇总。

简本为环评报告书的概括和浓缩,要简单明了,主要为园区管委会环境管理方面提供指导,同时为园区规划编制提供反馈意见,简本内容包括规划背景及规划方案概述,现状主要环保问题和主要资源环境制约因素,规划实施的主要环境影响及资源环境承载力,规划方案综合论证和优化调整建议,规划的环境影响减缓对策和措施,规划环评结论清单,跟踪评价建议,评价总结论等结论性内容。简本应限制篇幅,同时附6张清单和必要的图件。

二、报告编制的主要内容

规划环评报告书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总则。概述任务由来、规划背景、园区特征及主要环境问题,说明规划环评与规划编制全程互动的有关情况及其所起的作用,并明确规划的基本信息(如规划区域地理位置、四至范围、面积等)及批复情况;明确评价范围和评价时段;说明环境功能区划与评价标准;说明评价范围内的主要环境保护目标和环境敏感区的分布情况及保护要求。

(2)规划概述与分析。概述规划编制的背景,梳理并说明规划的发展目标、定位、规模、布局、结构、时序,以及规划包含的具体建设项目的建设计划等主要规划内容;明确规划的层级和属性,归纳总结规划与国家和地方相关产业政策、主体功能区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相关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规划等存在的冲突与矛盾,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进行规划的不确定性分析。

(3)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结合产业园区开发现状(开发规模、产业结构、污染源和治污水平现状、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行情况、园区环境管理现状等)、资源利用现状、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环境影响回顾性评价、环境风险调查,归纳总结现状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列表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同时明确对规划实施具有重大制约的资源、环境要素。

(4)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识别规划实施可能影响的资源、环境要素和影响程度;确定不同规划时段的环境目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给出具体的评价指标值。

(5)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根据规划的不确定分析,给出不同预测情景;归纳总结规划实施可能造成的主要生态、环境影响预测结果;明确规划实施对主要环境保护目标和重点敏感区的环境影响程度。

(6)规划实施的资源承载力分析。归纳总结区域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以及环境容量等对规划实施的支撑能力。

(7)环境风险评价。识别不同规划发展阶段涉及的有毒、有害、易燃、易爆及伴生/次生的危险物质,筛选重大危险源及分布,总结归纳环境风险评价结论。

(8)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分析。归纳总结产业园区规划产业的清洁生产水平以及循环经济构建的合理性,提出提升产业园区清洁生产水平及完善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建议。

(9)规划方案综合论证和优化调整建议。结合规划方案的协调性分析、资源承载力分析、环境影响分析以及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分析等内容从规划目标与发展定位、规划规模与布局、规划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等方面综合论证规划方案的环境合理性,并对环境保护目标与评价指标的可达性进行论证;根据规划方案的环境合理性分析,对规划提出优化调整建议。

(10)环境影响减缓对策和措施。以问题为导向,根据规划区现存环保问题、规划环境影响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分析结论,提出对应的资源环境影响预防和减缓措施;以“资源利用上线、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为手段,强化空间管制、总量管控和环境准入,得出规划环评结论;加强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给出规划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简化建议。

(11)公众参与。说明规划环评公众参与的形式,归纳总结公众参与的相关结果以及对公众参与意见和建议的处理情况,对不采纳意见的理由进行说明。

(12)环境管理、监测计划与跟踪评价。提出园区环境管理机构设置建议,制定产业园区环境质量监测计划、污染源监控、重大风险单位集中监控和应急指挥平台等建设的建议,拟定跟踪评价方案,论述跟踪评价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13)评价结论。归纳总结评价工作成果,明确规划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三、报告书章节设置及技术要点

1总则

1.1任务由来

概述任务由来、规划背景、园区特征及主要环境问题,说明规划环评与规划编制全程互动的有关情况及其所起的作用,并明确规划的基本信息(如规划区域地理位置、四至范围、面积等)及批复情况。

1.2评价依据

简要罗列本规划环评适用的主要法律、法规、规定、相关技术规范,以及相关的区域规划、批复文件、技术报告。

1.3评价目的与原则

1.3.1评价目的

简述通过规划环评所要达到的目的。

1.3.2评价原则

简述规划环评遵循的原则。

1.4评价范围、时段和重点

1.4.1评价范围

按照规划实施可能影响的空间尺度确定评价范围。包括规划区域、规划实施影响的周边地域,特别应将规划实施可能影响的环境敏感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等重要区域整体纳入评价范围。

1.4.2评价时段

按照规划周期确定评价时段。对于中、长期规划,将规划的近期作为评价的重点时段;必要时,也可根据规划方案的建设时序选择评价的重点时段。

1.4.3评价重点

根据规划方案特点,区域环境状况,说明本次规划环评的重点。

1.5环境功能区划与评价标准

1.5.1环境功能区划

图表结合说明评价区域在环境功能区划中的定位。

1.5.2各环境要素功能区划

图表结合说明评价区域在各环境要素功能区划中的位置。

1.5.3评价标准

列表说明评价所采用的各环境要素主要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1.6主要环境保护目标与环境敏感区

结合环境功能区划、各环境要素功能区划,说明规划实施所要达到的环境目标。在此基础上,结合规划方案特点以及周边自然、人文特征,确定环境敏感区(包括园区内的环境敏感目标),并附环境敏感区分布图。

例表1.6-1 主要环境保护目标及环境敏感区一览表

注:1)环境敏感区指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地,以及对某类污染因子或生态影响特别敏感的区域,具体解释见HJ 130-2014《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3.4内容;

2)主要环境保护目标为各环境要素可能受影响区域内需要特别保护的特殊敏感点;

3)保护要求指的是在相应规划期限内应达到的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目标和要求。

1.7评价方法

对于规划相符性和协调性分析,建议采用叠图法;规划开发强度分析,建议采用类比法和趋势分析法;环境影响预测和分析,建议采用模型法和趋势分析法。

2规划概述与分析

2.1规划概述

(1)规划编制背景

概述规划编制的背景和定位,包括园区开发历程、规划任务由来、规划编制过程及进展情况。

(2)规划主要内容

梳理并详细说明规划的空间范围和空间布局,规划的近期和中、远期目标、发展规模、结构(如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资源利用结构、用地结构等)、建设时序、配套及基础设施安排等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规划内容,介绍规划的环保设施建设以及生态保护等内容。如规划包含具体建设项目时,应明确其建设性质、内容、规模、地点等。用地布局应附相应的表,同时附地理位置图、规划区块开发现状图、用地规划图、基础设施布局图等必要的图件。

对于修编类规划,说明修编原因,修编过程,规划的定位、目标、范围和规划内容等主要变化。

(3)规划互动情况

简要说明规划编制与规划环评的全程互动情况,包括评价介入时间、评价在各时段向规划编制机构反馈的建议内容及其采纳情况,未采纳的说明原因。

2.2规划的协调性分析

明确规划在所属规划体系中的位置,给出规划的层级(如国家级、省级、市级或县级),规划的时间属性(如首轮规划、规划修编)。在此基础上,以图表相结合的形式,从资源保护与利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要求、环境目标等方面分析本规划与国家和地方相关产业政策、主体功能区规划、环境功能区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相关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规划等的相符性或协调性。并附与环境功能区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叠图及分析内容。规划的相符性或协调性分析可能涉及到的主要规划、政策可参照例表2.2-1,相符性或协调性分析具体可参照例表2.2-2进行。

规划协调性应重点分析与上位规划、同位规划的相符性或协调性,对于存在潜在冲突的规划,应进行汇总说明,进行总结,并提出解决方案。规划方案应符合上位规划,与同位规划协调解决矛盾和冲突。

例表2.2-1规划方案协调性分析所涉及的主要政策、法规和规划

例表2.2-2规划方案的相符性或协调性分析一览表

2.3规划的不确定性分析

2.3.1规划基础条件的不确定性分析

重点分析规划实施所依托的资源、环境条件可能发生的变化(如水资源分配方案、土地资源使用方案、污染物排放总量分配方案等),论证规划各项内容顺利实施的可能性与必要条件,分析规划方案可能发生的变化或调整情况。

2.3.2规划具体方案的不确定性分析

从准确有效预测、评价规划实施的环境影响的角度,分析规划方案中需要具备但没有具备、应该明确但没有明确的内容,分析规划产业结构、规模、布局及建设时序等方面可能存在的变化情况。

2.3.3规划不确定性的应对分析

视不同规划方案,针对规划基础条件、具体方案两方面不确定性的分析结果,筛选可能出现的不同情况,设置针对规划环境影响预测的多个情景,并分析和预测不同情景下的环境影响程度和环境目标的可达性,为推荐环境可行的规划方案提供依据。

3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3.1自然环境概况

主要介绍规划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与气象、水文特征、地下水文水质、土壤等情况。附规划所在区域的地形图、水系图及水文地质图。

3.2社会经济概况

规划区所在行政区以及评价范围内的人口规模、分布、结构和增长状况等,农业与耕地,产业结构与布局,经济规模与增长率,交通运输结构、空间布局及运量情况等。重点关注评价区域的产业结构、主导产业及其布局等。

3.3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行情况

基础设施介绍包括公用工程类的基础设施和环保基础设施,其中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行情况调查内容要包括评价范围内的污水处理设施规模、分布、处理能力和处理工艺,以及服务范围、服务年限和达标排放情况分析;清下水收集处理及排放情况;集中供热设施(集中供热能力、供热范围及普及率)、清洁能源利用及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的情况;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方式及危险废物安全处置情况(包括规模、分布、处理能力、处理工艺、服务范围和服务年限等);现有生态保护工程建设及实施效果;已发生的环境风险事故情况以及环境管理和应急体系建设情况等。

3.4资源赋存与利用状况

3.4.1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状况调查

调查规划区内的主要用地类型、面积及其分布、利用状况等,并附土地利用现状图。

3.4.2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调查

调查区域水资源总量、时空分布及开发利用强度(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等,并附相关图件或说明。

3.4.3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状况调查

调查区域能源消费总量、结构,能源利用效率等情况。

3.5现状污染源及治污水平调查

现状污染源调查应涵盖产业园区内所有生产型企业,重点调查列入浙江省行业整治重污染企业以及各行业典型企业。调查内容包括主要产品、规模、行业类别、最近一年或规划基准年“环保手续”执行情况、和污染物排放情况等,同时分析典型行业的污染贡献率。

了解规划区域内环境管理状况,包括环境管理机构、监测制度和机构、三同时制度(环保手续”执行情况调查,应列出所有生产型企业三同时审批情况及文号,“三同时”执行率应达到100%;若未达到100%的,应说明原因及解决方案。)等执行情况。“

根据对“重污染企业、典型企业”调查,分行业对各个行业的污染排放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规划区主要污染源分布情况、污染物排放量及排放特征、各行业污染排放强度。提供产业园区现有项目统计表,“三废”排放统计表(园区锅炉和集中供热清单、纳管情况清单可单列),分析高能耗、高水耗,高排污行业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整改建议。

筛选规划区内的典型行业、典型企业进行深入调查。重点调查其清洁生产水平、污染治理设施建设情况,并与国内外该行业污染治理的先进水平进行对比,以判断规划区域该行业的污染治理水平。同时,结合规划区最近一年的信访投诉情况,从另一方面说明现状环境污染问题。

3.6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及变化趋势分析

3.6.1总体要求

1、以规划范围边界计,在5公里范围内,常规污染因子以收集区域空气自动监测站、地表水常规监测断面数据、评价区域历史监测数据等为主。

2、特征污染因子在调查区域历史监测数据的基础上,选取典型污染因子进行实测,监测因子、点位设置应具备代表性。

3、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应结合规划发展产业、近期建设项目的污染特征、污染因子进行布设,原则上应达到建设项目二级评价要求以上,以便为项目环评简化提供数据支撑。

4、在园区开发之前有本底监测数据的,应将现状监测数据和本底监测数据进行比对分析。

5、环境质量现状超标的,须分析超标原因。

3.6.2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及变化趋势分析

1、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及变化趋势分析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以引用现有监测资料为主,适当布点监测为辅。引用现有监测资料包括常规监测断面数据(明确国控、省控及河长制考核断面)及评价范围内项目环评监测资料,不过需满足整个评价范围的断面设置要求,以及最新时限要求(原则上需引用最近一年内数据)。在现有监测资料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尤其是对于规划行业特征污染因子,需参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进行布点实测。建议监测布点以主要河流为基准,并考虑规划区与周边区域的水力联系,可考虑在流入规划区处、规划区内、流出规划区处各布设监测断面。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应附监测布点图。

地表水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分析以收集常规监测断面历史监测数据为主,原则上需追溯到上一轮规划环评,首次开展规划环评的需收集一个规划周期或更长时间的资料来进行分析。

2、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及变化趋势分析

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以布点实测为主。建议监测布点参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中的要求,并结合规划区内水文地质条件、重要基础设施、重点企业以及周边敏感点分布情况设置。可考虑在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固废处理设施、重污染企业(如涉重企业、化工企业等)、重要敏感点等处合理选择布点。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应附监测布点图,同时应调查规划区所在地质单元的水文地质情况,涉及三类工业布局的规划区应附适当比例要求的水文地质条件图。

地下水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分析以收集历史监测资料为主。

3.6.3大气环境质量状况调查及变化趋势分析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在收集区域空气自动监测站最新监测数据的基础上,再进行补测。建议参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进行布点实测,监测点位和频次原则上不低于二级评价,监测因子应能覆盖主导产业。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应附监测布点图。

大气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分析以收集区域空气自动监测站及评价范围内项目环评历史监测资料为主,原则上需追溯到上一轮规划环评,首次开展规划环评的需收集一个规划周期或更长时间的资料来进行分析。

3.6.4声环境质量状况调查

主要介绍声环境功能区划、保护目标及各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达标情况,采用现状监测的方式,附现状监测布点图。

3.6.5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调查及变化趋势分析

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调查以布点实测为主。建议结合现状土地利用类型、规划土地利用类型、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固废处理设施、重污染企业(如涉重企业、化工企业等)、重要敏感点分布情况等合理选择布点。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调查应附监测布点图。

土壤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分析以收集历史监测资料为主,原则上需追溯到上一轮规划环评,首次开展规划环评的需收集一个规划周期或更长时间的资料来进行分析。

3.6.6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调查及变化趋势分析

调查评价范围内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结构、功能。植物区系、主要自然植被类型及分布;特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种类、分布和生境状况,生态功能区划与保护目标要求、生态管控红线等;主要自然生态问题的类型、成因、空间分布、发生特点等。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分布图等。区域无生态特别敏感目标的,生态环境质量调查内容可适当简化。

3.6.7主要环境敏感区情况调查

主要调查评价范围内分布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要生态功能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重要敏感区,并对其保护范围、保护级别、保护要求、现状环境问题等情况进行概述。

3.7环境影响回顾性评价

对于已进行一定程度开发的产业园区,应对其开发过程的环境影响进行回顾性评价与总结。

3.7.1产业园区历史沿革及演变

以图表相结合的形式概述产业园区从建区至今的发展历史,包括空间范围、布局以及定位、规划目标等的演变过程。

3.7.2上一轮规划及规划实施情况

调查并分析产业园区一个规划周期内能耗、水耗、主要污染物排放等的变化趋势情况;调查分析产业园区近期环保信访投诉情况;以图表相结合的形式说明上一轮规划的规划范围、产业结构、规划目标、用地布局等情况以及现状开发实施的实际情况,分析现状开发与上一轮规划之间的差异;结合信访投诉、环境质量变化趋势等分析结果,从区域发展战略目标、环保等多角度分析规划执行情况的利弊。

对于上一轮规划已开展过规划环评的,还应对规划环评(包括规划环评审查意见)的执行情况逐条进行分析,并说明未执行的原因及建议要求。

3.8现状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解决方案

通过环保基础设施现状、资源赋存与利用现状、环境质量现状、环境影响回顾性评价、环境风险评价等各方面内容的评价,从园区布局、产业结构、环境质量现状,环保基础设施、环境管理、信访投诉、环境风险及应急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剖析,分析园区存在的环保问题及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列出第1张清单——产业园区现状环保问题及解决方案。

例表3.8-1 现状环保问题及解决方案清单

3.9规划实施的主要资源、环境制约因素分析

根据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以及规划分析结果,分析规划实施的主要资源、环境制约因素,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环境质量以及环保基础设施配套、环境管理体系建设等。

4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规划实施的环境影响识别

根据规划要素与资源、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重点从规划的目标、规模、布局、结构、建设时序及规划包含的具体建设项目等方面,全面识别规划要素对资源和环境造成影响的途径与方式,以及影响的性质和程度。

4.2环境目标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区域确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保护的政策与法规、资源利用的政策与法规、相关产业政策、相关资源和环境保护规划、城乡规划等确定的目标,综合考虑规划的目标定位、产业发展特点及环境保护目标,从环境质量、资源利用、污染控制、生态保护、社会与经济发展等五个方面建立规划环评的指标体系。特别要说明评价指标取值的来源及指标的约束性。

评价指标的确定应符合相关产业政策、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和标准中规定的限值要求,如国内政策、法规和标准中没有的指标值也可参考国际标准确定;对于不易量化的指标可经过专家论证,给出半定量的指标值或定性说明。

例表4.2-1规划环境目标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注:1)环境质量目标应不低于所在区域同期环保规划提出的环境质量控制要求,评价指标包括各环境要素的优良率、达标率等;资源利用目标应体现节能降耗的总体要求,评价指标可采用单位产值资源消耗量、弹性系数等;污染控制目标一般为各种污染得到有效控制,评价指标包括废水、废气收集处理率,固废综合利用及无害化处置率,污染物总量控制等;生态保护目标主要针对涉及生态脆弱区域或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产业园区,一般定性描述。

2)各评价指标的规划目标值应分期确定。

3)社会与经济发展建议填写“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管理办法”中相关内容

5规划实施的主要环境影响分析

5.1规划开发强度分析

(1)废气污染源强预测

结合不确定性分析,预测不同情景下的废气污染源强。主要预测分析化石能源消耗产生的常规污染物产生量,以及规划主导产业可能产生的特征气态污染物产生量,关注VOCs和恶臭污染物。

(2)废水污染源强预测

结合不确定性分析,预测不同情景下的废水污染源强。主要预测分析各类废水产生量,以及规划主导产业可能产生的特征水污染物,关注优先控制污染物和重金属类污染物。调查了解清下水的产生、处理及排放情况。

(3)固废污染源强预测

结合不确定性分析,预测不同情景下的固废污染源强。

5.2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预测不同发展情景规划实施产生的大气污染物对环境敏感区和评价范围内大气环境的影响范围与程度或变化趋势,在叠加环境现状本底值的基础上,分析规划实施后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能否满足相应功能区的要求,并绘制相应的预测与评价图件。

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重点分析规划近期的环境影响;②应关注特征因子的环境影响分析,最基本应分析出规划实施后可能涉及的污染产业及因子;③对于现状环境已超标的的园区,加强超标原因及大气环境承载力分析,提出现状整治、总量控制要求,并对相应行业提出限制要求。

5.3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可按以下几种情况进行分析:

第一种情况:完全依托城市污水处理厂:对于规划区纳入区域污水处理系统的,从区域集中污水处理厂的设计规模(包括规划规模)、处理工艺、纳管水质要求,污水管网建设等方面论证园区废水纳管可行性,预测可引用污水处理厂环评结论。

第二种情况:依托城市污水处理厂但污水量已超出城市污水处理厂规模:需要城市污水处理厂扩建,应预测规划实施后污水处理厂扩建规模产生的水污染物对受纳水体的影响,预测评价不同发展阶段园区污水排放对受纳水体稀释扩散能力、水质、敏感目标的影响,及水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和水环境功能区达标情况。

第三种情况:园区自建污水处理厂(对于规划区内新规划污水处理厂首先对排污口选址进行优化):预测不同发展情景、不同发展阶段下规划实施产生的水污染物对受纳水体(包括河道、海域)的影响,预测评价园区污水排放对受纳水体稀释扩散能力、水质、敏感目标的影响,及水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和水环境功能区达标情况;结合不同规划发展阶段园区废水水量、水质特点,及水环境影响预测结论,分析园区规划规划污水处理厂处理工艺、处理规模、建设时序,及排污口、混合区设置的环境合理性。绘制相应的预测与评价图件。

其他情况可根据园区具体情况提出预测分析;对于位于平原河网区规划面积超过10Km2的园区,应考虑城市雨水径流对水环境的影响。

5.4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参照HJ 610-2016《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重点在地下水环境敏感或具有地下水开发利用价值地区,对化工石化园区,或涉及电镀、蓄电池等重金属有毒有害物质排放的园区,分析规划工业用地及重大危险源、固体废物堆场(填埋)场等布局区域有毒有害物质泄漏及污水(渗滤液)渗漏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5.5固废环境影响分析

分析规划方案提出的各类固废综合利用途径及处理处置方式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对园区固废处置规划纳入区域固废管理处置体系的,从依托设施的可接纳能力、可处理固废类型、处理工艺及服务年限等方面,能否满足工业园区不同规划期的发展需要,分析依托的可行性;对园区规划建设固废集中处理处置设施的,分析固废处理对周边环境影响。

5.6声环境影响分析

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按照HJ 2.4 中关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声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执行,建议根据行业类别关注噪声对敏感点影响;对声环境敏感区域要从空间准入进行影响分析。

5.7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评价园区开发由于资源利用和污染物排放对区域土地利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景观以及典型生态系统主导功能的影响。根据生态敏感性分区评价规划布局的生态适宜性。重点评价规划实施对饮用水源保护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区域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风景名胜区等生态敏感目标的影响。对于可能造成建成区成倍扩大、区域融合的园区应进行城市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区域无生态特别敏感目标的,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内容可适当简化。

5.8社会经济影响分析

关注规划实施对周边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分析,关注可能涉及的居民拆迁安置以及由此导致的环境问题的影响分析。

5.9人群健康影响分析

对于某些有可能产生具有难降解、易生物蓄积、长期接触对人体和生物产生危害作用的重金属污染物、无机和有机污染物、放射性污染物、微生物等的规划,酌情选择性开展人群健康影响状况分析。

6规划实施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

在充分考虑累积环境影响的情况下,动态分析不同规划时段可供规划实施利用的资源量、环境容量及总量控制指标,重点分析区域资源与环境对规划实施的支撑能力。

6.1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

(1)依据生态适宜性分析结论或规划空间管控区划分结果,分析产业园区可开发的土地资源规模及空间分布。

(2)分析各类建设用地布局对土地资源的需求。

(3)分析不同规划发展阶段土地资源供需平衡,明确区域土地资源对规划实施的支撑能力。

6.2水资源承载力分析

(1)结合水资源总量和利用效率双红线控制原则,估算不同发展情景、不同规划发展阶段园区需水量和区域可供水量,论证供水水源的可靠性、可行性,分析不同规划发展阶段区域水资源供需平衡,明确区域水资源对园区规划发展的支撑能力。

(2)对规划实施涉及跨区域调水的,还应从调水区域规划不同发展阶段水资源需求量和供给量及其水资源供需平衡角度,分析跨区域调水的可行性。

6.3能源承载力分析

对规划区规划时段内能源结构及来源进行说明(例如规划的天然气站等可改变区域能源结构的重大能源项目),分析不同规划发展阶段能源资源的供需平衡。

6.4基础设施承载力分析

主要分析规划实施与供水设施、污水处理设施、热力设施、固废处置设施等基础设施在处理能力、建设进度等方面的匹配性和衔接性,明确不同规划阶段基础实施对园区发展的支撑能力。

6.5大气环境容量预测和总量控制

(1)大气污染控制因子一般选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VOC)等常规污染因子,以及区域或园区重点行业排放的主要特征因子。

(2)结合园区所在区域的地形、气象条件及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选取适当的模型、参数、估算区域大气环境容量,分析大气环境对园区发展的支撑能力。

(3)综合考虑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大气环境容量及主要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园区及所在区域重点行业大气污染治理水平、大气污染源特征等因素,在确保环境功能区达标基础上,制定污染物总量控制清单,包括园区及园区重点行业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上限清单。在确定污染物总量上限值时,应预留一定的安全余量。

(4)简要分析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来源;对已无环境容量或总量指标的产业园区,在确保产业园区环境功能区达标、产业园区优先减排基础上提出区域污染物消减或区域替代的原则性方案。

6.6水环境容量预测和总量控制

(1)水污染控制因子一般选择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等常规污染因子,以及园区重点行业排放的主要特征水污染因子。

(2)如果产业园区内无污水处理厂的,可以依托区域污水处理厂环评的相关结论;如果产业园区有污水处理厂并且在规划时间内有扩容规划(计划)的,应结合污水处理厂受纳水体(如常年径流的河流、湖泊) 的水文环境特征及水环境功能区划,采用适当的水环境容量计算模型及参数,估算水环境容量,分析水环境容量对产业园区规模发展的支撑能力。

(3)综合考虑水环境质量现状、受纳水体环境容量及主要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园区重点行业水污染物排放强度及减排潜力等因素,确定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清单,包括园区及重点行业各类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上限清单。在确定污染物总量上限时,应预留一定的安全余量。

(4)简要分析总量控制指标来源;对已无水环境容量或总量指标的产业园区,提出水污染物区域消减或区域替代的原则性方案。

7环境风险评价

(1)重点对化工石化园区,涉及挥发性有机物、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排放,或存在重大危险源的园区,开展环境风险评价。

(2)对于已开发的工业园区,调查现有重大危险源分布情况,绘制重大危险源分布图;调查园区成立至今发生的环境风险事故及原因;调查风险管理和防范设施建设情况,提出整改建议和要求。

(3)结合近期重点项目及规划产业布局,辨识环境风险类型,重点识别不同规划发展阶段涉及的有毒、有害、易燃、易爆及伴生/次生的危险物质,筛选重大危险源及分布,辨识最大可信事故及环境风险类型,筛选出重大危险区域。

相关阅读:
今日焦点 Hot
本周热点

询价规则     |     报价规则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Copyright 2014-2024 www.gzcd88.com 广州橙电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096921号-4

期待您的反馈

你的需求是我的使命,你的建议的是我们的动力

关注橙电采购平台官方微信 - 橙电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