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橙电

欢迎来到橙电平台

登录 免费注册

橙电网输配电网获悉,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今日印发了《甘肃省“十三五”工业转型升级规划》的通知,内容涉及输配电装备,储能材料,新能源汽车等,输配电小编现将通知原文整理如下: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十三五”工业转型升级规划》的通知甘政办发〔2016〕151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兰州新区管委会,省政府有关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有关企业:《甘肃省“十三五”工业转型升级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

政策     2016-09-22 14:05:06         橙电网输配电网

橙电网输配电网获悉,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今日印发了《甘肃省“十三五”工业转型升级规划》的通知,内容涉及输配电装备,储能材料,新能源汽车等,输配电小编现将通知原文整理如下: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十三五”工业转型升级规划》的通知甘政办发〔2016〕151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兰州新区管委会,省政府有关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有关企业:《甘肃省“十三五”工业转型升级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

橙电网输配电网获悉,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今日印发了《甘肃省“十三五”工业转型升级规划》的通知,内容涉及输配电装备,储能材料,新能源汽车等,输配电小编现将通知原文整理如下: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十三五”工业转型升级规划》的通知

甘政办发〔2016〕151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兰州新区管委会,省政府有关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有关企业:

《甘肃省“十三五”工业转型升级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6年9月9日

(此件公开发布)

甘肃省“十三五”工业转型升级规划

为加快推进我省工业转型升级,根据《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 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全省工业系统以实施“3341”项目工程为抓手,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着力改造提升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启动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攻坚战,大力发展陇药等特色优势产业,企业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节能减排任务顺利完成,工业经济实现了较快增长。

一、工业经济综合实力持续提升。2015年,全省工业增加值达到1778.1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为26.1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662.0亿元;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301.46亿元。“十二五”期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4%,高于全国4.0个百分点;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4.5%,高于全国2.9个百分点。

二、传统产业实现改造升级。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作为调结构的主攻方向,把技术改造、延伸产业链作为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实施了3867个技术装备提升、原材料深加工、产品升级换代和循环经济技术改造项目,引导企业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终端产品,电解铝液直接加工转化率达到60%以上,铜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启动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攻坚战,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形成支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新的增长点。2015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在生产总值中比重达到12.1%,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17.4%。

四、淘汰落后产能取得成效。累计淘汰炼铁、炼钢、焦炭、铁合金、电石、电解铝、铜冶炼、铅冶炼、锌冶炼、水泥、造纸、酒精等落后产能1326万吨,提前1年完成国家下达的工业领域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

五、承接产业转移工作进展顺利。与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等5家国家行业协会开展“一县一业”特色产业合作。加强区域间产需对接与交流,先后与安徽、湖南、上海、江苏等省市开展产业对接合作。实施引强入甘战略,引进中国石化集团、中国铝业公司、中国华能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中车集团、阿里巴巴集团、中科曙光集团、富士康集团、中国医药集团、吉利集团等一批域外大型企业来甘投资和联合重组。“十二五”期间,累计实施承接产业转移项目5118项,资金到位额5975亿元。

六、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认真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推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应用为目的、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十二五”期间,新增国家企业技术中心9家;培育认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10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0家,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72家;培育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12个,行业技术中心33个;鉴定省级新产品新技术620项,研发新产品新技术800多项。

七、绿色发展取得新成效。2015年,全省化学需氧量排放量36.57万吨,比2010年下降9.13%;氨氮排放量3.72万吨,比2010年下降14.11%;二氧化硫排放量57.06万吨,比2010年下降8.31%;氮氧化物排放量38.72万吨,比2010年下降7.9%。“十二五”期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2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30.8%。

八、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加快实施“宽带中国”战略,促进宽带应用的普及和推广,全省移动互联网用户数累计达到1598.81万户;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累计达到245.34万户,较2010年增长118.86%;移动电话用户数累计达到2108.12万户,较2010年增长51.65%。实施5000家“数字企业”建设工程,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4户企业被列为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组织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达标工作,甘肃祁连山水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9户企业被列为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落实《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在信息化综合集成、业务协同创新、节能减排信息技术、两化融合服务支撑体系等方面引导企业发展。全省传统工业骨干企业的信息技术装备大多数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重点行业的骨干企业生产装备自动化和半自动化率达到82%,先进控制技术在流程型生产骨干企业中应用普及率达到93%。

九、投资环境有所优化。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优化中小微型企业发展环境的意见》、《关于进一步优化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推进简政放权,改进管理服务,改善投资环境,减少投资和市场经营活动方面的行政审批事项,除国家明确由省级政府负责和跨市州核准事项外,一律下放市州核准,对保留审批事项实行一个窗口服务、一站式审批。加大企业减负力度,推行省级实施政府定价或指导价经营服务性收费目录清单管理,加大涉企收费监督检查力度。

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迅速。以兰州国家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为重要载体,省级军民结合产业园为平台,推动军工经济与地方经济有机融合,扶持总投资14.8亿元的29个军民结合产业项目,推动军民结合产业及其相关产业快速发展,中核甘肃核技术产业园开工建设。军民融合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得到加强,民口配套企业参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一批企业进入重点民口配套单位名录和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

当前,全省工业转型升级发展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和困难:一是经济下行压力日益增大,企业经营困难加大。全省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连续下跌,17种主要工业产品价格跌破成本;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72.3亿元,企业亏损面达到31.7%。二是工业经济粗放型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资源型企业多、深加工企业少,高耗能企业多、高新技术企业少。资源型企业占重工业比重过大,石化等原材料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70%以上。产品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产业智能化、数字化水平低,竞争力普遍不强,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为80.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产能过剩矛盾突出,全省水泥、钢铁、玻璃、电解铝等行业闲置产能分别达到500万吨、400万吨、200万吨和74万吨。三是规模以上工业中,非国有经济、中小经济比重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0个百分点、20个百分点以上。大型企业、国有企业主要集中分布在煤炭、有色金属、钢材、建材、化工等传统原材料产业,短期内很难改变“增产不增收、增收不增利”的格局。四是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以企业为主体的制造业创新体系不完善;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缺乏市场竞争力。2015年,我省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约为0.6%,规模以上制造业每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约为0.2件,分别低于全国指标0.35个百分点和0.24件;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和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为30%、45%和30%,分别较全国平均水平低20、13和3个百分点。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握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契机,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提质增效为核心,以转型升级为目标,以实施“中国制造2025甘肃行动纲要”和“互联网+制造”行动计划为主线,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实现“十三五”时期工业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创新发展,转换发展动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强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营销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优化创新环境,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壮大创新主体规模,加快推动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

(二)坚持协调发展,激发发展活力。坚持把协调发展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释放发展潜力的关键,统筹全省产业布局,围绕主导产业集聚发展、成链发展、关联发展。发展中小企业,推进两化融合、军民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增加发展活力。

(三)坚持绿色发展,实现可持续增长。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破解产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途径,推进绿色制造。

(四)坚持开放发展,构建开放型产业体系。坚持把构建开放性产业体系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加快推动跨区域间的联动合作,积极承接国内、国际产能转移,着力推进与中亚西亚等国家产能合作,不断提升制造业开放发展水平。

(五)坚持共享发展,为全面小康做出更大贡献。坚持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通过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提高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提供更多消费产品、就业空间和更多公共信息服务。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省工业转型升级基本实现,制造业竞争力有较大提升,创新能力较大增强,循环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节能降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两化”深度融合取得新进展,工业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工业发展质量和竞争力全面提升。

(一)工业平稳增长。发挥重点项目的支撑引领作用,工业经济总量和工业投资稳步增长。“十三五”期间,全部工业增加值力争年均增长7.5%左右,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左右。力争到2020年,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5%左右。

(二)制造业竞争力不断提升。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优化升级石油化工、有色工业、冶金工业、煤化工产业、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建材工业等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公共安全应急产业等新兴产业,传统、新兴动能同步驱动的现代工业体系基本形成。到2020年,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比“十二五”提高2.2个百分点。

(三)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到2020年,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应用为目的的制造业区域创新体系基本建立,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1%,规模以上制造业每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达到0.4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研发100项有较大影响带动作用和推广价值的前瞻性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攻克100项影响和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转化应用100项技术水平高综合效益好的重大科技成果,制造业整体技术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实现从要素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转变。

(四)绿色发展水平得到提升。到2020年,传统制造业绿色制造关键共性技术实现产业化应用,物耗、能耗、水耗、污染物排放强度显著下降,绿色制造水平明显提升。绿色制造体系初步建立,基本建成较为完善的绿色制造评价标准体系和认证机制,初步形成绿色制造市场化推进机制。积极推进建立绿色工业园区、绿色示范工厂,推广普及绿色产品。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5年下降23%,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完成“十三五”目标任务,石化、冶金、有色、建材等高耗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5%,资源循环利用工艺装备水平和工业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显著提升。

(五)两化融合水平不断提高。到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重点领域应用取得明显进展,重点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65%,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0%。推广普及“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组织800户以上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达标,支持智能工厂(车间)建设。建设覆盖全省的“互联网+”协同制造工业云服务平台,打造4—6个“互联网+”协同制造示范园区、基地。

第三章 发展方向和重点

“十三五”期间,围绕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结合发展新方向、新业态,加快改造提升石油化工、有色工业、冶金工业、煤化工产业、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建材工业等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公共安全应急产业等新兴产业,形成工业竞争新优势,引领甘肃工业向中高端迈进。

一、石油化工

以建设国家重要石化产业基地为目标,优化石化布局,延伸石化产业链。支持兰州石化公司在老区最大限度发挥现有炼化一体化优势,优化炼化装置结构和产品结构;加快兰州新区搬迁改造项目进度。支持庆阳石化公司扩能改造及向燃料化工型炼厂转变。到2020年,力争全省原油加工能力达到1900万吨,建成集原油加工、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和原油油品储备于一体的石化产业基地。

(一)炼油。坚持“炼化并举,以化为主”的原则,应用新技术和先进工艺,大幅增加加氢能力占原油一次加工能力的比例和轻油收率,统筹考虑汽油、柴油、化工轻油的油品结构比例,提高原油加工转换能力和油品质量,发展中高端润滑油基础油。降低原油加工综合能耗,加大副产品综合利用,为中下游产业提供丰富原料。

(二)乙烯、丙烯类深加工产品。按照“适度配套有机原料”的发展思路,加大现有装置节能减排力度,保护环境,提高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率;拓宽烯烃原料路线,优化原料结构。延伸发展聚乙烯、乙丙橡胶、乙二醇、合成润滑油、丁二烯等产品。

(三)芳烃类深加工产品。以C4(甲乙酮)、C5(树脂及异戊二烯等)综合利用和芳烃及重芳烃衍生物为基础原料,大力发展石化“三剂”(催化剂、溶剂、添加剂)、化工中间体等化工产品。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重点发展炼化催化剂、现代煤化工催化剂、石油助剂、炼油助剂、塑料助剂、橡胶助剂等中高端精细化工产品。

(四)有机原料。结合兰州石化搬迁改造,发展乙二醇、苯乙烯、丙烯腈等高进口依存度产品,进一步向下游延伸生产高附加值、功能性、专用产品;推进原料路线多元化,发展煤(合成气)制乙二醇,提高乙二醇的竞争力和自给率。

(五)对二甲苯。争取国家布局建设百万吨级对二甲苯项目,形成对二甲苯—对苯二甲酸—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对二甲苯—对苯二甲酸二甲酯等产业链,带动化纤、包装、电子电器、医疗卫生产品等行业发展。

二、有色工业

按照“需求牵引、延伸加工、循环发展、节能减排”的思路,以结构调整优化升级为主线,做强做优传统产业,对接区域市场需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企业降本增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培育发展有色冶金新材料,加快构建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有色工业产业集群。力争到2020年,全省铜材、铝材初加工率达到100%。深加工率达到60%以上,再生有色金属加工率达到20%以上。

(一)铜及铜制品。优化调整铜冶炼产业布局,做强做优铜冶炼产业,提高铜产品深加工能力。以传统电线电缆为基础,以电网、铁路、新能源、通讯、核电等电线电缆为发展重点,做强做大基础类电缆产品,做强做优高低温超导电缆、超微细电磁线及柔性耐火电缆等高新类产品。发展精密铜镍合金管棒材、高精度铜板带、高品质铜杆线、磷铜阳极等铜加工等产品,加快引线框架铜带、铜铝复合板带、铜钛合金板、高性能铜铬锆合金棒材、高速列车及电气化铁路所需的高性能专用铜材等高端产品开发和产业化。

(二)铝及铝制品。推进电解铝产能“等量置换”与跨区域转移,加快煤电铝一体化发展。按照“电解铝—铝合金及铝加工材—铝深加工制品”的产业链模式,推进扩大精深加工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产能规模,提高电解铝就地转化升值的能力。以轻质、高强、大规格、耐高温、耐腐蚀为发展方向,重点推进高强铝合金挤压材和板材、热轧板材、高质量铝合金箔材、轻量化轨道交通用铝合金材发展。开发生产高性能铝板带、铝箔、铝挤压材、铝杆,高性能铸造铝合金、变形铝合金、超高强高韧性铝合金管材,高铁配套铝合金、集装箱铝合金等工业型材,汽车铝合金轮毂、散热器、保险杠、铝模板等产品。

(三)铅锌制品。优化铅锌产业结构,发展附加值较高的铅基、锌基多元合金及超细高活性氧化锌粉、无汞锌粉、超细锌粉、高纯锌等深加工产品,建设铅锌合金材料及铅锌粉体材料产业链,发展高精度铅及铅合金板带箔材生产线。

(四)镍钴制品。加强镍钴冶炼的基础性作用,全面进入红土镍矿冶炼领域,促进低品位红土镍矿冶炼技术取得突破,打造红土镍矿开发利用的低成本产业链。

(五)稀土材料制品。提高处理稀土精矿能力,提升混合、单一稀土金属生产线和稀土抛光粉生产能力。做大做强稀土抛光粉、稀土贮氢合金粉、稀土金属、稀土磁性材料、稀土发光材料、稀土催化材料等产品。延伸产业链,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稀土功能及应用材料。突破超纯稀土金属基化合物高效提取技术,开发节能减排稀土冶金新工艺,降低能耗。

(六)贵金属及贵金属制品。发挥综合优势,做大贵金属产业,提升贵金属产品市场占有率。通过合资、合作的方式进入二次原料领域,切实提高贵金属资源保障能力。构建贵金属产业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继续开发贵金属催化剂、医药中间体、电镀用钯盐、金盐等产品,延伸贵金属产业链。积极发展贵金属精深加工,发展银粉、导电银浆等高端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

三、冶金工业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优化升级为主线,积极发展钢结构和特种钢。推进冶金与电力、煤化工等产业耦合发展,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质量效益型的现代化冶金工业体系。

(一)钢结构。积极发展钢结构,支持酒钢集团榆钢公司基础用钢向结构用钢转型。加快推广应用钢结构建筑,支持省内棚户区改造、异地扶贫搬迁、公共基础设施等领域优先选用钢结构建筑。

(二)特种钢。鼓励特钢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大力推进特钢企业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换代。大力研发超纯铁素体、双相不锈钢等产品并形成系列化,扩大交通、环保、化工、医疗领域市场;对接打造国家核燃料循环基地建设项目,积极研发核电用钢。推进不锈钢冷轧、不锈钢酸洗及冶炼废气废渣综合利用,加快不锈钢产品规模化发展。

(三)铁合金。加快铁合金企业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发展硅系多元复合合金、中低碳铬铁、镍铁、硅钙、硅钡等特种铁合金和复合铁合金产品,提升铁合金产品竞争力。

(四)炭素材料。加快炭素新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加强对炭素原料的基础性研究和炭素生产关键工艺、设备的研究改进。开发生产大规格、高功率、超高功率石墨电极,超微孔炭砖,高导、长寿命、耐腐蚀炭块,新型铝用炭砖等,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四、煤化工产业

以“产业园区化、规模大型化、生产柔性好、产品差异化”为发展方向,综合考虑煤炭资源、水资源、交通物流、环境容量等因素,利用省内外两种资源,以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油煤共炼等新型煤化工技术为支撑,提升煤炭清洁高效集约化利用水平,支持煤炭分级分质利用,重点建设陇东基地和河西基地,推进新型煤化工产业集群形成。

(一)煤炭液化。加快油煤共炼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速度,进一步实现油煤资源高附加值利用。以煤气化技术为龙头,以MTO(甲醇制烯烃)、MTP(流化床甲醇转化丙烯技术)等新型煤化工技术为支撑,发展投资强度大、产品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资源利用效率高的煤制烯烃产业,延伸生产附加值较高的合成材料和精细化工产品。

(二)煤制化肥。以煤化工产品为原材料,以区域市场为支撑,建设大型合成氨尿素生产装置和复合肥、缓释肥生产装置,实现陇东地区的化肥自给。

五、农产品加工

发挥区域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以“安全、营养、健康、方便”为发展宗旨,大力发展区域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清真食品、民族用品制造和马铃薯、畜产品、果蔬、葡萄酒等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加快农产品加工集约化发展。加快推动方便食品、速冻食品及主食品产品产业化,推进酿酒、淀粉及薯类加工等深加工领域清洁生产技术,加强废弃物回收利用。

(一)农畜产品深加工。加快食品制造工业化进程,积极推动“主食工业化”。加快发展马铃薯及其休闲食品、牛羊肉、果品等精深加工业,番茄酱、脱水蔬菜、玉米、草产品和饲料等加工业,增强油橄榄、核桃、茶叶、百合、小杂粮等特色产品深加工能力。加快建设临夏清真食品工业基地、甘南生态畜牧工业园区建设,提高清真食品制造工业化水平。

(二)乳制品。继续完善“分散养殖、集中挤奶”和“集中饲养、集中管理”的饲养小区管理制度,不断扩大机械化挤奶覆盖面,提高原奶质量,积极引导乳品消费,进一步拓展乳品市场,重点发展巴氏杀菌乳、发酵乳以及灭菌乳、功能乳等液体乳及冰激凌等含乳饮料。

(三)酿酒工业。支持葡萄酒企业依托河西走廊地域优势,建设集原料种植、生产加工、品牌营销为一体的葡萄酒产业基地。鼓励白酒企业开发特色鲜明、品质优良、适合普通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加快重点白酒企业技改项目建设,打造区域白酒品牌。

(四)烟草工业。加快一批烟草技改项目实施,调整优化烟草产品结构,增加三类以上卷烟产量比重,稳步发展烟草制造业。

(五)皮革加工。提高皮革深加工能力,打造原生态、手工制作具有民族特色的皮革制品产业链。推广应用环保型皮化材料,提高废液循环利用率和下脚料综合利用水平,减少废水排放量,打造绿色制革产业。以牛皮、羊皮制革为重点,发展汽车坐垫革、家具装饰革、防水防污多功能高档皮革等高附加值产品和皮衣、皮鞋、箱包、旅游文化工艺制品等终端产品。

六、纺织服装

巩固发展现有毛纺、棉纺企业,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开发混纺织物和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鼓励用差别化纤维开发产业用纺织品,促进产业用纺织工业的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服装,鼓励发展以大型市场配套为主的小型服装企业,引导小型服装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促进服装集群化发展。

(一)棉纺织。发挥河西内陆棉区棉花种植资源优势,提高多种纤维混纺纱线、高档精梳纱线、无接头纱、无梭布产品比重,延长产业链,推进棉纺织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二)毛纺织。加强对毛纺织先进加工技术的研发和利用,提升精纺面料产品附加值并提高在品牌服装供应链的比重;完善毛条、毛纱、毛线、毛衫加工产业链,依托甘南、临夏少数民族地区,大力发展牛羊绒毛的精纺纱、地毯、挂毯等民族毛纺织品,扩大向中东国家出口规模。

(三)纺织纤维。加强化学纤维的精选加工及高端产品开发生产;提升智能型轧花机加工皮棉能力,促进棉花加工集群发展。

(四)麻纺及产业纺。开展亚麻装饰布、土工布、麻(毛、棉、丝、化纤等)非织造增强材料及装饰材料的研究生产,拓宽我省产业用纺织品在国民经济领域的应用。

(五)民族特色产品。大力发展具有民族特点和地域特色的民族用品,设计、生产不同档次的少数民族服装、鞋帽、饰品、藏式帐篷、马鞍具等民族用品,扩大手工地毯、挂毯、礼拜毯、便携式旅行毯等生产。

七、建材工业

坚持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相结合,落实国家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行动计划,发展绿色低碳建材产业,推广使用建筑垃圾再生产品等绿色建材和环保装修材料,着力推动建材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全面提高建材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建材工业健康持续发展。

(一)水泥及水泥制品。以能耗、环保、质量标准为依据,加大淘汰力度,为先进产能腾挪发展空间。进一步优化存量,支持大集团企业并购、参股、兼并。推动水泥产业“商混化”、“制品化”,利用资源优势向石灰、石灰石粉、骨料、机制砂生产等上游链延伸,向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水泥基复合材料、混凝土制品、纤维水泥板、建筑部品等下游链延伸,促进粉煤灰、矿渣粉等精细加工。

(二)玻璃及深加工。严格控制普通平板玻璃新增产能,重点突破功能技术玻璃和特种玻璃等精深加工产品制造的关键技术及装备,大力发展优质浮法玻璃、钢化玻璃、中空玻璃和夹层玻璃,以及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低辐射镀膜玻璃、光伏发电玻璃和超白玻璃等高性能产品。

(三)陶瓷。以白银、平凉陶瓷生产基地为载体,重点发展超薄型、节能环保型、功能型新产品,配套发展陶瓷化工、包装、机械以及工艺艺术等产业,形成与其他产业互补式发展格局,发挥陶瓷制造业联动效应。

(四)非金属建材。加快石材从原材料型产品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制品转变,大力发展建筑装饰石材成套产品、石文化制品及异型石材加工制品等。发展混凝土及混凝土制品、石膏、建筑保温材料等非金属建材,推进企业积极探索以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为途径的产业转型升级。

八、新材料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和国防建设需要,突破新材料规模化制备的成套技术,进一步提升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发展水平,重点发展有色金属、化工和其它新材料,推进金昌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和白银军民结合化工新材料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培育兰州国家石化新材料产业化示范基地。

(一)有色金属新材料。推进精密铜合金、高性能合金材料、镍钴铜金属盐类、稀贵金属催化材料、金属粉体材料、羰基系列材料、金属塑料合金、增材制造(3D打印)粉体材料、记忆合金等的产业化。

(二)化工新材料。加快发展特种橡胶、工程塑料、高性能氟材料、功能膜材料、水性聚氨酯树脂及特种涂料等先进高分子材料,推进一批化工核心产业链建设,实现基础原材料与化工新材料一体化发展。

(三)高性能纤维。重点发展高强和高模碳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聚苯硫醚纤维等高端产品;完善通用级碳纤维的工程化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和装置开工率;加快发展纤维级聚苯硫醚;加强工业废渣利用,发展新型无机纤维材料。

(四)碳基新材料。支持碳化硅企业大力发展碳化硅超微粉、纳米级微粉等精深加工技术和耐火材料等下游产品,开发冶金脱氧剂和耐高温材料新产品,研发纳米级碳化硅粉体等高新技术产品,发展碳化硅陶瓷制品、碳化硅耐腐蚀材料项目,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五)其它新材料。加快研发极地高寒钻采装备、高性能耐腐蚀海洋工程装备、加氢反应器、超大传输量油气管线、新型功能材料和结构材料、高性能碳/石墨材料、石墨烯、高温气冷堆用炭/石墨堆内构件、大规格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电解用石墨电极、超细结构等静压石墨、中粗结构石墨、太阳能用储能炭材料、光伏产业用炭/石墨材料等高性能炭/石墨材料、锂离子电池用石墨负极材料,发展耐高温、耐腐蚀工业陶瓷、复合建筑材料、轻质高强新型墙体材料及绿色装饰材料。

九、装备制造

围绕“中国制造2025”,以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制造业与服务化融合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推动研发数字化、产品智能化、管理信息化,努力实现装备制造产业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型升级。到“十三五”末,力争建成我国新能源装备产业基地、西部先进能源化工产业基地、西部高端轨道交通装备修造产业基地和输配电装备产业基地,形成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辐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先进装备制造重要节点城市。

(一)石油化工装备。大力开展高端智能、石化通用装备通用控制软件平台等基础前沿技术研究。加快研发自主品牌加氢反应器、螺纹锁紧环换热器、隔膜换热器、多股流绕管式换热器、乙烯裂解炉、在线分析仪表、高压泵液力端高压流体元件、分段压裂用可溶球、伽马相分率传感器、油田数据智能采集计算机等关键设备,提升关键部件的质量稳定性和批量生产能力。抓住开展煤炭就地转化和分质利用发展煤化工产业的机遇,提前谋划煤化工配套装备的研发生产。

(二)新能源及节能环保装备。加快新能源装备产业发展,提高风电、光伏光热发电装备的智能化水平。建设酒嘉、金武风电智能化整机成套设备产业化基地,形成智能化风电整机成套设备研发制造体系。加快推进光伏电源组件项目建设,形成光伏发电设备完整产业链,建设太阳能电池产业基地。发展高性能太阳能选择性吸收真空镀膜、太阳能集热系统等光热项目,拓展光热利用新领域,推进太阳能产业链延伸,打造西部重要的光伏、光热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发展高效锅炉窑炉、高效换热节能、高效电机及变电、余热余压利用、蓄热传热等节能装备,发展大气污染防治、垃圾无害化处置及资源综合利用、环境监测仪器及自动监控等环保装备。

(三)电工电器装备。重点发展新一代智能化输配电装备,推动特高压输变电设备、智能型高中低压开关设备、高效节能变压器、中型水电成套设备、智能化第四代低压电器元件、数字电缆光缆,风电、光伏发电、核电专用开关设备、电器元件和自动化控制装置,高铁、城市轨道交通、电动汽车和井下、危化品生产贮存等智能配电用电设备,形成电气系统集成和输配电工程总承包能力。

(四)高档数控机床。重点发展高档数控金切机床和高档数控锻压机床,加快形成天水数控机床产业聚集区。重点发展大中型智能数控精密机床,智能、精密、强力、高效的轨道交通加工、新能源专用等数控机床,加快研发高速、高效、高精多轴联动数控机床,鼓励开发推广柔性加工单元、柔性制造系统、数字化工厂、高档数控锻压机床,重点发展大型智能数控锻压设备、自动剪切生产线等大型、精密、智能、高速的数控锻压机床,开发重型、超重型智能数控锻压机床、复合加工机床及自动生产线。

(五)现代农机装备。发展种子机械、大型耕作机械和高效节水灌溉装备,扩大种子精选机、包衣机械、烘干设备生产,加快发展大型高效耕作机械、收获机械、排灌机械、大规模设施农业装备,提升大马力拖拉机、多功能联合收获机、现代农具等先进农机具制造技术水平,逐步降低高端产品进口依赖程度,提高农机产品开发和制造水平。

(六)新能源汽车。发展新能源乘用车、客车、专用汽车和低速汽车,加快建设兰州新区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和兰州金川公司新能源动力电池项目,推动中国中车股份公司新建新能源公交生产线项目,带动我省铝型材和电池等相关产业发展。

(七)轨道交通装备。重点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轨道交通高端装备制造、隧道施工系列设备制造,支持开发适应高海拔、冻土、沙漠地区的轨道交通装备、新一代绿色智能轨道交通装备系统、城市轻轨装备、现代智能化有轨电车等。

(八)通用航空装备。支持通用航空整机制造、航空配套、地勤服务装备和现代航空维修等产业发展,加快培育通用航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九)核装备。突破核电压力容器、堆内构件、原材料真空提纯设备、核燃料后处理设备、放射性废物处理和处置技术装备,提高核电装备关键配件和材料的研发制造能力。

十、新一代信息技术

加大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招商引资和扶持力度,集聚优势资源,进一步扩大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软件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产业规模,加强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努力建设特点突出、覆盖较为全面的新一代信息产品制造产业基地。

(一)集成电路制造。大力发展集成电路专用封测设备模具、物联网射频识别模片、物联网用非接触式射频识别卡芯片、高端引线框架、半导体封装及包装材料等产品,加快完善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产业链。支持集成电路制造(数字电路、模拟电路、数/模混合电路、存储器、电源管理电路等)做大做强。提升集成电路研发设计能力,扩大产业规模,提高电子整机国内配套能力和集成电路芯片国产化水平。

(二)智能电子元器件。大力发展电子器件、半导体功率器件、保护器件,重点支持宽禁带半导体器件、超高频大功率磁控管级真空开关管的研发、应用和产业化。发展高性能传感器、控制器等智能元器件,推进微电子、通讯设备、电真空器件等基础元器件的研发设计生产,逐步提升电子元器件智能化、模块化水平,提升产品附加值。

(三)应用电子设备。重点支持汽车电子、机床电子、金融电子、医疗电子、能源电子、交通电子、仪器仪表等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开发智能家庭终端等三维数字产业上下游硬件设备。

(四)工业软件。突破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综合集成关键技术,研究信息技术服务和数据共享标准、规范,实现产品设计、研发、工艺、服务等全链条的网络化。围绕工业产品研发设计、生产控制、生产管理、市场流通、销售服务、回收再制造等关键环节,加快工业软件应用和产业化进程,提高产品技术水平、安全可靠程度和综合集成应用能力,推动工业软件在机械、汽车、石化、钢铁、有色、建材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五)行业应用解决方案。依托现有基础,针对不同行业的特点与需求,提供个性化行业解决方案,重点为政府、交通、教育、医疗、金融和通信等领域的信息化提供集成应用解决方案。积极发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应用软件,培育一批行业应用软件龙头企业,树立一批行业应用软件知名品牌。

(六)嵌入式软件。面向工业装备、通信网络、电力电子、交通运输、环保监测、教育医疗、社会民生等重点领域,以装备制造业为切入点,积极推进嵌入式软件开发平台和嵌入式操作系统的研发与产业化,加快研发面向“互联网+”、物联网应用的嵌入式系统软件,推动软件研发模式创新发展,不断提升现有产业信息化水平。

(七)大数据产业。以大数据的存储灾备服务业为切入点,引进建设数据中心项目,汇集数据资源,对外提供数据存储服务。重点发展大数据存储和灾备服务产业、面向行业的大数据应用、服务城市的智慧化应用、云计算服务,建设服务中西亚的离岸数据服务中心与建设信息数据的监测中心,打造向西开放的信息文化输出枢纽。

(八)物联网产业。围绕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重点聚焦于城市管理、社会服务、农业生产、工业制造等领域,促进物联网技术在生产过程、交通物流、质量追溯、安全防护等方面的示范应用,建设和完善物联网研发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及基础数据库,形成集技术创新、产业化和市场应用于一体的物联网产业体系。

相关阅读:
今日焦点 Hot
本周热点

询价规则     |     报价规则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Copyright 2014-2024 www.gzcd88.com 广州橙电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096921号-4

期待您的反馈

你的需求是我的使命,你的建议的是我们的动力

关注橙电采购平台官方微信 - 橙电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