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橙电

欢迎来到橙电平台

登录 免费注册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滁州市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2017年7月31日滁州市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冲刺总量全省第三、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

政策     2017-09-18 10:22:17         滁州市人民政府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滁州市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2017年7月31日滁州市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冲刺总量全省第三、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滁州市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2017年7月31日

滁州市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冲刺总量全省第三、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为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遵循能源发展“四个革命、一个合作”战略思想,积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支撑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较快发展,根据《安徽省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安徽省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安徽省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安徽省油气管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2017-2021年)》等全省能源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及《滁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十二五”能源发展回顾

“十二五”以来,全市能源系统全面推动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健康发展,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大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积极落实能源体制改革,全市能源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生产能力进一步扩大,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完善,能源保障能力不断提升,较好地支撑和保障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一)能源消费逐年增长,能源结构不断优化。“十二五”期间,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我市能源消费逐年较快增长。2015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为672.91万吨标准煤,“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6.1%,其中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6.6%,高于全省3.4个百分点;全社会用电量126.57亿千瓦时,年均增长15.5%;全社会用电最大负荷169.4万千瓦,年均增长10.5%。能源消费结构持续优化,清洁能源比重快速提升。2010年,煤、电、天然气占全部能耗比重为34.1:39.1:3.5,2015年,煤、电、天然气占全部能耗比重为31.5:46.8:5.1,电和天然气的使用占比大幅度提升。煤炭消费占比下降2.6个百分点,电力占比提升7.7个百分点,天然气占比提升了1.6个百分点。能源消费的产业结构持续调整,第一产业的能耗水平相对较低,2013-2015年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有所下降,2015年占比2%,比2010年下降1.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能耗消费最多,占比变化不大,占比稳定在65%左右;第三产业消费增量、占比逐年上升,占比由2010年的16.7%上升到2015年的19.7%,提高3个百分点。

滁州市2010-2015年能源消费情况表

单位:万吨标煤

 

(二)能源建设稳步推进,保障能力逐步提高。全市一次能源资源匮乏,除可再生能源外的传统化石能源全部靠外部调入,能源对外依存度较高,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的稳步推进确保了有效的能源保障能力。油气管网设施方面,“十二五”期间新增中石化日仪线、苏北成品油管线共2条石油管道,新增管道长120.13公里;新增定远深燃炉桥支线、皖能新奥定凤支线等4条天然气管道,新增管道长137.5公里。截止2015年底,全市建成油气输送管道13条,总长度476.64公里,其中原油管道2条、成品油管道1条,总长度138.13公里;建成天然气管道10条,总长度338.51公里;建成成品油油库库容共计52000立方米,年周转量约合95-100万吨。电源点建设方面,新增装机容量145.92万千瓦;截止2015年底,全市建成有定远华塑自备热电厂、滁州华汇热电联产、定远压气站燃气余热发电、琅琊山抽水蓄能电站、来安杨郢风电、天长牧马湖光伏发电、滁州垃圾焚烧发电等各类电厂25座,装机容量207.72万千瓦。电网设施方面,全市电网拥有500千伏变电站2座,变电容量250万千伏安;220千伏公用变电站13座,变电容量363万千伏安,线路1203公里;110千伏公用变电站44座,变电容量338.25万千伏安,线路1352公里,110千伏电网已形成以双侧电源单链式结构为主,单侧电源双辐射和单环网为辅的电网结构;35千伏公用变电站83座,变电容量134.85万千伏安,线路1780公里,35千伏电网以单环网为主,单幅射和不完全单链为辅。

(三)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能源产业优化升级。新能源开发利用步伐加快,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为全市重点培育的新兴战略产业之一。截止2015年底,全市建成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142.62万千瓦,占全省的22.3%。其中:水电方面,建成装机60万千瓦;风电方面,2011年建成来安杨郢20万千瓦风电项目,成为我国国内首座内陆大型低风速风力发电场,填补了我省风力发电的空白,全市累计建成风电装机容量78.66万千瓦,占全省投产风电装机60%,除主城区外所有县市区都建成有风电场;光伏发电方面,建成2个大型光伏发电项目,装机容量2.76万千瓦,实现我市大型光伏发电项目零突破;生物质发电方面,建成投产皖能滁州垃圾焚烧发电项目1.2万千瓦,为我市首个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开工建设光大定远、南谯等农作物秸秆电厂。

(四)节能降耗取得实效,三个发展有力推动。近年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强化节能监察、推行合同能源管理、鼓励全民节能等途径,节能降耗取得积极成效,有力推动了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健康发展。2015年全市单位GDP能耗为0.562吨标准煤/万元,同比下降6.79%,“十二五”期间累计下降35.7%;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为0.487吨标准煤/万元,同比下降10.2%,累计下降52.4%;单位GDP电耗为1057千瓦时/万元,同比下降3.6%。

“十二五”以来,全市能源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能源供应对外依存度大。我市是典型的能源受端城市,主要能源需从市外购入供应。煤炭油气方面,生产用煤和成品油需全部外购。电力方面,现有发电装机容量207.72万千瓦,2015年全市电力生产量39.2亿千瓦时,占全市电力消费量的31%,69%的电力需求需从国家电网安徽主网购入供应。二是园区用能效率不高。全市仅有滁州华汇热电厂作为公共供热源,其他工业园区以分散的燃煤锅炉为主,园区热电联产建设滞后,分布式能源发展空白,能源利用效率低、污染大、占地多。三是新能源产业发展不平衡。装备制造方面,我市基本集中在光伏设备制造上,风电、生物质能等其它主要能源装备制造上几乎空白;新能源应用方面,近年来风电发展很快,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等其它新能源推进偏慢。四是天然气利用力度有待加强。我市天然气利用主要集中在来安、全椒、定远、凤阳及南谯、琅琊两区;天长、明光暂未接通天然气管道,天然气利用率较低。

二、“十三五”能源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从国际形势看,新一轮能源变革势在必行;从国内形势看,将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加快建设现代能源体系;从省内形势看,我省能源发展面临厚植发展优势、调整优化结构、加快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期;从我市发展看,已迎来打造全省重要新能源产业建设基地契机,能源发展宏观环境总体有利。各级各部门要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攻坚克难、主动作为,着力突破瓶颈制约、补齐发展短板,努力把我市能源发展推向新的更高水平。

(一)有利因素。

1.外部能源供应宽松。当前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潜在增长率下降,能源需求增速明显放缓,全球能源供应能力充足。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对能源需求增速放缓,能源供应能力充足,传统能源生产产能过剩,而非化石能源快速发展,成为能源供应新的增长极。“十三五”期间全国、省、市能源供应呈现宽松化,供给能力充足。

2.内需消费刚性增长。随着国际经济复苏,我国的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全市经济持续保持较快增长。“十三五”时期,我市将紧紧围绕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推动五个发展,实现四个翻番,冲刺总量全省第三。随着全市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有力实施,能源消费将在持续提高节能水平的条件下保持稳定增长,为能源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

3.改革释放发展潜力。国家和省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光伏产业发展、扩大天然气应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支持秸秆发电等政策措施。电力体制、油气投资经营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加充分,政府作用得到更好发挥,能源发展的潜力得到进一步释放。

4.新能源资源优势明显。我市是全省风能资源较为丰富的三个区域之一,是安徽省唯一一个除主城区外所有县(市、区)均可开发风力资源的市;同时由于河谷、山谷的地形作用,风向稳定、风力品质优良,是较为理想的低风速风能开发区。全市拥有湖泊、荒山荒坡、滩涂等可利用地面资源20万亩以上,光伏电站建设资源丰富。同时,8个县(市、区)除琅琊区外,均为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2015年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88.9千公顷,有丰富的农作物秸秆电厂燃料,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条件较好。

(二)面临挑战。

1.能源发展约束因素增多。更高要求实施节能减排、控总量、减煤炭、防污染和降碳强度等措施,进一步约束能源发展;土地补偿、拆迁安置和邻避效应等社会问题,加大能源项目规划选址难度,一定程度制约能源项目顺利建设。

2.节能减排面临压力。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存在粗放使用,大量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污染大气环境,雾霾已经成为大众身心健康的重大危害和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尽管“十二五”期间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巳有较大幅度下降,但能源生产和利用效率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全社会的节能减排工作仍待加强。加快调整能源结构,推进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势在必行。

3.能源结构调整难度较大。清洁能源利用成本明显高于煤炭,节能环保改造也将增加利用成本,带来全社会用能成本上升,影响下游用能企业经济竞争力,加大经济平稳发展风险。

三、“十三五”能源发展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话讲精神,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遵循能源发展“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战略思想,坚持节约、清洁、绿色、安全的发展方针,以提高清洁能源利用率为核心,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和优化能源结构为主要目标,大力引进和发展清洁能源,积极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为冲刺全省第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能源保障。

(二)基本原则。

1.清洁低碳,绿色发展原则。高能效、低污染、低排放作为能源发展的未来趋势,着力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积极发展大容量高参数低能耗高效环保机组,逐步实现能源结构的优化和能源供应的多元化,推动绿色循环经济,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2.革命引领,创新驱动原则。把能源革命作为能源发展的核心任务,把创新作为引领能源发展的第一动力。抓住当前能源产业变革的有利时机,大力推进能源领域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立足我市能源资源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在低风速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装备产业化方面取得突破和发展,实现能源保障和产业升级协调发展。

3.自主保障,合作并举原则。坚持稳步发展传统能源,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进能源科技和装备进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增强全市能源自主保障能力。在满足区域内经济增长和民生改善需求的基础上,加快推进煤炭、电力、新能源等领域的对外合作,利用我市与两淮煤炭基地的区位优势,加快发展热电联产。促进与周边地区在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方面的合作,大力吸引省外新能源企业来滁投资发展。

4.民生为本,共享发展原则。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提升产业支撑能力,提高能源普遍服务水平,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能源发展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推进能源扶贫工程。一方面要立足保障能源安全供给的基本目标,另一方面要体现对促进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社会就业的作用,进一步加快农村地区能源发展,提高完善安全应急保障能力。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772.91万吨标准煤,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6%以上。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385万吨左右,占能源消费比重降低到30%左右;天然气占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7.8%;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7.6%,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力争达到250万千瓦。

专栏1:“十三五”时期滁州市能源发展主要目标

 

四、主要任务

(一)推进燃煤火电有序发展。紧密围绕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转移示范区和长江北岸新型产业发展基地,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着力优化电力能源供应,力争布局燃煤发电项目,发展热电联产。

1.力争布局大型清洁燃煤机组。依托国家政策,着力建设大容量高参数低能耗高效环保机组,在“十三五”期间力争开工建设大唐滁州电厂项目,采用66万千瓦及以上超超临界机组。

2.积极发展热电联产。科学编制热电联产规划,结合城市热网建设、工业园区发展、小锅炉替代等情况,围绕全市化学工业、生物医药、橡胶、食品加工等主要用热企业,加强来安经济开发区、定远经济开发区等用热集聚区的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研究,统筹建设高参数、环保型、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热电联产项目,同步配套建设高效、快捷热力管网,提高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热电联产水平。企业自备热电项目应与周边区域热源、热用户和电网相衔接。

3.加快现役机组升级改造。积极推进定远华塑等现役煤电机组超低排放与节能改造,改善区域大气环境质量。到2020年,火电供电标准煤耗下降到300克/千瓦时,30万千瓦及以上现役燃煤火电机组实现超低排放。

(二)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落实生态环保措施,大力发展风力发电;坚持集中开发与分布式利用并举,加快太阳能开发建设;加快农林生物质发电、垃圾发电项目建设,加大生物质能利用;积极推进琅琊山可变速抽水蓄能电站项目,争取示范试点;推广热泵系统、冷热联供等技术应用,扩大地热能和空气能利用。

1.大力发展风力发电。为进一步形成规模效应,充分利用我市低风速资源,“十三五”期间,在做好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和植被恢复工作基础上,加大低风速风资源开发利用力度,通过加强风能资源勘查和采用先进风电技术扩大风电开发规模,重点建设明光30万千瓦、来安20万千瓦、全椒20万千瓦、定远20万千瓦、凤阳10万千瓦等规划项目,2016-2020年规划新建装机容量100万千瓦,到“十三五”末全市累计建成装机容量150万千瓦,强化低风速资源开发利用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打造我国内陆低风速风力发电示范基地品牌。结合电网布局和电力负荷分布特点,综合考虑资源、土地、交通以及自然环境等建设条件,重点依托已建成投运的风电场,按照“因地制宜、就近接入”的原则,积极探索发展分散式风电。落实风电开发建设过程中环境保护、水土保持“三同时”要求,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严格项目竣工验收,及时组织开展后评价,确保生态环境保护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实现风电和环境协调发展。

2.加快太阳能开发建设。加强地面光伏电站规划管理,做好电站建设与电网接入、土地利用等有效衔接,按照就近接入、就地上网、积极稳妥、有序发展的原则,优先利用废弃矿山、滩涂、荒山荒坡、闲置水面等未利用的土地,结合农业大棚、渔业养殖等因地制宜建设地面光伏电站。支持天长等湖泊水面资源丰富地区通过先进技术示范和规模化开发建设国家“领跑者”基地。以定远县为重点,兼顾有扶贫任务的其他县(市、区),选择无集体经济收入或集体经济薄弱、资源缺乏的建档立卡贫困村和无劳动力、无资源、无稳定收入来源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户用和村级光伏电站建设,全面实施光伏扶贫工程。结合电力体制改革、公共建筑节能减排、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等有利契机,支持在用电量大和用电价格高的工业园区、大型商业中心,学校、医院、党政机关等公共建筑,城镇集中小区和农村房屋,利用建筑屋顶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争取到2020年全市光伏发电装机规模达到80万千瓦。

3.加大生物质能利用。抓住当前政策机遇,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发电,实现秸秆规模化、能源化利用,推进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鼓励热负荷较大且稳定的工业园区发展农林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规划在天长、定远、凤阳(2个)、明光、南谯等地建设农作物秸秆电厂,装机规模16.2万千瓦。合理规划生活垃圾焚烧电厂,重点在人口密度大、经济条件较好的县(市、区)发展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鼓励建设跨区域服务的生活垃圾焚烧电厂,规划建设定远、凤阳、滁州二期等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新增装机规模3.1万千瓦。推广生物质能多元化利用,发挥生物质布局灵活优势,积极发展生物质成型燃料供热、气炭电热多联产,在当地用户侧直接替代燃煤,支持开展生物质能与其他清洁能源互补,有效应对大气污染。

4.示范试点可变速抽水蓄能电站。积极推进琅琊山抽水蓄能电站国内首台首套可变速抽水蓄能机组示范项目前期工作。该项目上水库利用龙华寺沟新建水库,下水库对已建的红花桥水库进行适当改建,额定水头114米左右,可安装单机容量为150兆瓦到200兆瓦,总装机容量600兆瓦左右的可变速抽水蓄能机组。

5.积极推广地热能利用。积极推进地源热泵技术的应用,加强地热能资源勘查评估,在资源条件优越和建筑用能需求旺盛地区推广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探索开展中深层地热能高效梯级利用。结合日益增长的建筑节能和提升居住舒适度需要,扩大空气源热泵工程应用规模,鼓励和支持大型企业、公共大型建筑及住宅小区等在资源条件具备的条件下优先使用地热能供热制冷。

专栏2:“十三五”新能源建设重点项目 

 

(三)加强输配电网建设。以满足用电需求、提高可靠性、促进智能化为目标,着力完善主、配电网建设,重点解决城乡配电网发展薄弱问题,满足城乡居民用电快速增长和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需要。

1.提升主网供电能力。积极衔接全省超高压电网建设进度,优化调整电网结构,加强受端网络的建设。新建500千伏同乐变1座,新增主变容量200万千伏安,累计建成500千伏变电站3座,变电容量450万千伏安(其中清流变150万千伏安、鹭岛变100万千伏安、同乐变200万千伏安),新建500千伏线路43.4公里。逐步实行分层分区建设要求,建设网络清晰、安全可靠、满足N-1要求的220千伏电网。“十三五”期间,计划安排建设220千伏变电站7座,新增变电容量180万千伏安,至2020年滁州电网220千伏变电站将达到20座,变电容量543万千伏安。同时,以环网结构为主,继续优化220千伏网架结构,至2020年新建220千伏线路504.4公里,累计建成线路1667.55公里。

2.完善城市配电网建设。全面提升配电网技术装备和智能化水平。“十三五”期间,计划安排建设110千伏变电站22座,新增变电容量151.3万千伏安,新增线路372.6公里。至2020年,滁州电网拥有110千伏变电站52座,变电容量489.6万千伏安,线路1789.25公里。同时,在城市区域内逐步削减35千伏变电站,积极开展10千伏配电网建设,形成结构合理、技术先进、灵活可靠、经济高效、环境友好的新型城市配电网。2020年,中心城区用户年均停电时间不超过1小时。

3.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加大贫困地区农村电网改造力度,统筹推进光伏扶贫配套电网、小城镇(中心村)电网改造、村村通动力电等建设,适度提高电网建设标准,增加农村地区35千伏变电站布点,基本实现“一乡一站”目标,对老旧输电线路、变压器等设备进行改造,提高供电能力,完善网架结构,基本解决农村电网低电压和“卡脖子”问题。2020年,农网户均容量达到2.8千伏安。

专栏3:“十三五”电网建设重点项目

 

(四)扩大石油天然气利用规模。统筹规划石油天然气基础设施布局,推进长输管道、独立供气和应急储备设施建设,保障安全稳定供应,进一步提高天然气利用水平。

1.积极推进油库建设。以市场需求和资源布局为导向,整体规划、优化流向,加快沿江和皖北等跨市成品油管道建设,加强油库建设,提高管道对市场的覆盖率,提升油品储运能力。规划建设凤阳-明光-天长成品油管道及配套油库,其中凤阳港区油库项目拟建总容积5万立方米成品油库,并配套建设岸基加油站一座。

2.加快天然气管道建设。我市境内天然气主要依靠外部输入,作为安徽省与外省重要的燃气接入地,肩负着保障全省天然气供应的责任。按照实现跨区域资源调度、大范围市场辐射,全面带动支线建设和市场开拓的要求,加速形成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的干线管网,规划建设中海油江苏滨海LNG配套管线滁州段(天长-来安-滁州-全椒)国家级干线和五河-明光-来安省级干线。依托国家和省级干线管网,推进覆盖沿线县城、主要园区、重点乡镇和企业的支线管道建设,新建支线管道原则上就近从省级干线管网接入,规划建设徐矿铜城-天长、瑞通定远-明光-凤阳天然气支线,确保在2017年实现天然气支线“县县通”。远离干线管道和边远地区、乡镇等,因地制宜发展独立供气设施。

3.增强天然气储备调峰能力。在发展天然气产业的过程中妥善处理天然气管网与调峰、储气设施建设的匹配问题,建立接收规模较大、层次较多和相互接济的接收和储存体系,除输气管道外,统筹规划建立规模较大的LNG接收站和LNG储气站等,使天然气供应体系更加完善。探索建立天然气应急保障机制,为应对天然气调峰和应急需求,建立上下联动、运转高效的应急体系,加强气量的及时调配工作。

4.推广天然气综合利用。优先保障居民生活和公共服务设施用气,大力发展非管输天然气。完善居民天燃气支网建设,确保城市用户天然气管网100%覆盖,努力提高乡镇、村庄一级天然气支网的覆盖率。推进工业用气大户直供,降低天然气供应成本,打破下游市场垄断。统筹规划、合理布局CNG加气站、LNG加气站,满足城市公交车、出租车、城际客车、重型卡车、船舶等交通工具的加气需求,加大天然气利用规模。发展城市新区、主要负荷中心、工业园区等天然气集中供热和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力争选点布局燃气热电厂。

专栏4:“十三五”油气建设重点项目

(五)加快能源产业升级发展。做优做强能源装备主导产业。构建智慧能源系统,加强能源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能源科技创新能力,推动能源领域创新发展等途径加快能源产业升级发展。

1.做强能源装备产业。发挥部分企业在光伏产业上的生产制造优势,突破关键工艺与技术,重点发展兆瓦级以上光伏系统集成装备、太阳能电池及组件、逆变器和储能系统等产品,积极引进工艺技术成熟的光伏企业,引导企业开展太阳能光伏电池的生产工艺改进和高端装备研发,进一步做强我市光伏制造产业。引进掌握一批关键应用技术的风电、生物质能设备制造企业,强化大型风电机组整机及关键部件的自主设计、制造与检测技术能力,开发生物质燃烧锅炉、高效气化装置、热解液化装置等关键装备,积极培育风电、生物质能制造业。优先发展绿色照明,积极培育节能环保技术装备。

2.构建智慧能源系统。加快推进能源全领域、全环节智慧化发展,营造开放共享的能源互联网体系;适应分布式能源发展、用户多元化需求,优化电力需求侧管理,加快智能电网建设,提高电网与发电侧、需求侧交互响应能力;鼓励建设智能风电场、光伏电站等设施以及基于互联网的智慧运行云平台,试点推进天长新能源微电网等创新型项目的建设;推进能源与信息等领域新技术深度融合,统筹能源与通信、交通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优先建设公交、出租及环卫、物流等公共服务领域充电基础设施。

3.增强能源科技创新能力。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探索设立能源科技创新基金,支持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的关键技术攻关,突破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创新科研体制机制,加强科技人才培养,鼓励企业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推动滁州创新发展。

(六)推进能源消费变革。坚持节约优先,强化引导和约束机制,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提升能源消费清洁化水平,逐步构建节约高效、清洁低碳的用能模式。

1.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严格实施能源消费总量与强度双控制,分解落实能源消费控制指标,完善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大力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加强水泥、玻璃、化工等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能效管理,提升用能设备能效水平,提高全社会能源利用效率。

2.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发展清洁高效燃煤发电,推进城市和园区集中供热,淘汰落后燃煤锅炉,实施燃煤锅炉和窑炉改造提升工程,减少散煤使用,提高电煤比例。加强商品煤质量管理,限制劣质煤炭销售、使用。到2020年,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385万吨左右,占能源消费比重降低到30%左右。

3.实施清洁能源替代。积极在居民生活、生产制造、交通运输、商业流通等各个领域推广电能替代,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提升电气化水平;鼓励在生产、生活领域使用天然气,扩大天然气利用规模。

4.加强能源综合利用。鼓励水泥、玻璃等行业建设余热、余压、余气发电项目,支持造纸、酿酒等行业工业有机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制沼气。推进农村地区农林牧渔废弃物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因地制宜发展农村沼气和生物质天然气工程,大力推广利用太阳能热水器等小型能源设施。

(七)加快推进体制改革。按照国家和省能源体制机制改革总体部署,加快推进全市改革进程,充分激发市场活力,提升能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和促进水平,降低生产经营用能成本,提升城市经济总体竞争力。

1.推进电力体制市场化改革。按照国家和省电力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创新工作方法,提高政策落实的精准度和时效性,着力在电力直接交易、售配电公司发展、分布式电源、工业园区增量配电业务和多能互补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2.推进油气体制市场化改革。按照国家和省能源局的总体部署,加快推进政企、政资、网运、主辅分开改革,明确油气管网、LNG接收站、城市调峰设施的公共基础设施属性,逐步建立公平接入、供需导向的运营体制。

3.加快推进能源领域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动能源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各类资本参与能源开发利用,支持民营企业全面参与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能源装备制造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完善政府投入保障机制。大力创新融资方式,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积极引导能源与金融融合发展。鼓励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筹集能源发展资金。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规划引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提高规划约束性,以规划引导全市能源产业布局和项目建设,促进规划顺利实施。建立能源规划与项目一体化管理机制,将能源发展规划作为能源项目核准(备案)和建设的基本依据。加强能源规划动态管理,开展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和中期评估,按规定程序适时进行中期调整。加大规划实施监管力度,重点监管规划指标、产业政策、改革措施和项目落实情况,促进能源规划与相关战略、产业政策落实到位。

(二)加强统筹推进。建立和完善推进规划的组织协调机制,市直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推动规划落实。各县(市、区)和园区要根据本规划,围绕发展目标和重点工作任务,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要加强日常组织、协调、调度与推进工作,及时研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三)落实政策支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级各项支持能源发展的相关政策,从土地、财税、投融资等方面重点研究制定实施促进全市能源加快发展的扶持政策。积极申报中央预算内投资、省级专项能源建设扶持基金,探索建立市级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等专项发展基金。

(四)加强安全监管。加强能源供应管理,健全各类能源供应协调机制,确保供应安全。加强能源领域建设施工安全生产大检查,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加强长输油气管道保护工作,积极做好隐患排查整治,确保安全平稳运行。

相关阅读:
今日焦点 Hot
本周热点

询价规则     |     报价规则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Copyright 2014-2025 www.gzcd88.com 广州橙电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096921号-4

期待您的反馈

你的需求是我的使命,你的建议的是我们的动力

关注橙电采购平台官方微信 - 橙电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