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2017-10-20 17:48:00 财经
原标题:日本真的能成为海洋资源强国吗?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资源极为匮乏的国家,例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几乎百分之百依靠进口,其他主要矿产资源也基本仰赖进口。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日本除了要为此支付昂贵的进口费用、在价格上受制于人以外,还面临如何确保资源的稳定供应问题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资源极为匮乏的国家,例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几乎百分之百依靠进口,其他主要矿产资源也基本仰赖进口。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日本除了要为此支付昂贵的进口费用、在价格上受制于人以外,还面临如何确保资源的稳定供应问题。在陆地上日本早已“挖地三尺”,根本没戏。
但日本是一个岛国,虽然国土面积非常有限(全球排名第60位),但由于它是一个狭长的国家,所以其海岸线长达3.39万公里,居然排名全球第6名。同样,日本的专属经济区也排名世界第6位,这成为日本人引以为自豪的“海洋国家”的资本。既然陆地找不到油气,日本当然将勘探重点转向海洋,多年来不断加大海洋勘探力度,这一努力还真奏效了,近年来似乎是“捷报频传”:
先是在新舄县附近的日本海水域发现了可燃冰矿床,随即在伊豆和小笠原等海域发现了面积大得多的可燃冰矿床,接着又在多处发现了海底热水矿床。不仅是点多面广,而且矿床的富集程度也令人“喜出望外”。日本工程产业协议会在2010年就做出了如下的相关预测:可燃冰的资源量为12.6万亿立方米,足可使用131年,总价值120万亿日元,每年可产生3万亿日元的经济效益,可形成5.4万个就业岗位。
2013年3月,当日本经过两年的准备,经济产业省下属的日本油气•金属矿产资源机构(以下简称为“油矿机构”)首次在爱知县附件的海域采集到可燃冰样品,当场在采集船上点燃后,在现场视察的经济产业大臣几乎是喜不自禁:“超出预计,完全超出预计!”这一场面还通过电视向全国转播,首战告捷在日本引发了人们对海洋资源的强烈期待。
海洋资源的相继发现,给日本带来的惊喜是不言而喻的。2013年日本资源•能源厅开始着手在日本海对资源的蕴藏量进行调查,而对相关的沿海各地方政府来说,不啻是天上掉下了馅饼,完全沉浸在欣喜若狂的氛围中。包括新舄县和京都府在内的日本海沿岸10个府县,在2012年就建立了“促进日本海资源•能源开发联合会”。2014年5月,京都府、新舄县和鸟取县的3位知事又联袂走访资源•能源厅,呼吁尽快出台相关海洋资源商业开发的路线图,并加强人才培养,尽早形成开发能力。
这些年国际能源价格居高不下,从2011年大地震以来,日本因弃核而导致对进口能源的需求急剧增加。就在这节骨眼上,居然相继发现了海洋资源,这无疑是“久旱逢甘霖”。而安倍推出的增长战略将海洋资源的商业开发纳入其中,对相关企业和地方政府而言,显然又是一股强劲的动力。似乎一个新的“海洋资源强国”已是呼之欲出了。
但遗憾的是这阵欣喜所持续的时间太短暂了,恰似一根火柴划出火花后随即熄灭。
本来在爱知县附件海域进行的那次试采的预定时间是两周,但仅持续了6天(共获取12万立方米天然气)就不得不提前中止,因为采掘设备中淤满了泥沙。在行家们看来,这完全是在预料之中的事,在技术上没有充分把握的情况下试采纯粹是蛮干。而为了这次试采,日本投入了100亿日元的巨资,这是一笔极为昂贵的“学费”。
本来,经济产业省准备在2014年进行第二次试采,但因未能解决这一棘手问题,这一试采不得不推迟,而这样的推迟早已不是第一次了。早在2001年经济产业省就制定了2016年实现商业开发可燃冰的规划,但在2008年日本“海洋基本计划”出台之际,这一计划已被推迟到“今后10年以内”,这就表明被推迟到2018年。但到了2013年4月,根据此前缓慢的进展情况,又被推迟到2024年以后。
也就是说,在2024年以前可燃冰是无法实现商业开发的。但即便这一被大为推迟的计划,在专家们看来也一点不乐观。因为开采的技术问题并未解决,所以届时能开采多少可燃冰也是一个问号。而具备商业开发价值的可燃冰矿床则根本就是子虚乌有。
在未能根本解决技术问题的背景下,今年5月,日本相关部门和企业又在距离三重县志魔半岛50公里的海域,通过深海勘探船“地球号”试采可燃冰。这一试采点距离2013年上次试采的地点不远,在1000米左右的海底试采可燃冰没多久,再度出现泥沙郁积现象,于是只能再次草草收兵。虽然这次试采天数增至11天,但获取的天然气仅为3.5万立方米,比上次要少得多,平均日产量仅为上次的1/6左右!这次试采可燃冰平均每天耗资七八千万日元,这一性价比显然是太低了。于是,日本经济产业省眼下已将重点置于国际合作开采,不再“单干”。例如与美国联手在阿拉斯加试采,同时还在与印度探讨试采的可能性。这样既可以节省试采费用,还可以扎实地掌握相关开采技术。看来,日本对通过本国技术突破开采障碍已失去了信心,从而采取更务实的态度。
据日本的勘探成果显示,在太平洋和日本海沿岸,日本都找到了可燃冰矿产。尤其在南海海槽东侧,据估计可燃冰的蕴藏量多达1万亿立方米,这相当于日本目前年进口的液化天然气的10倍!如果这一估计是准确的,那无疑将极大提高日本的能源自给率,从跟不上改变日本能源几乎完全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因此日本政府开始为此烧钱,从2001年以来先后投资大1154亿日元!
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却很骨感。发现巨量可燃冰矿藏的信息吊足日本国民的胃口后,日本经济产业省日前不得不对此泼冷水:对此不可期望值过高,因为技术还没跟上。
就资源开发而言,有两个概念是不可混淆的,即资源量和储量。前者只是指所蕴藏的资源总量,而储量则是指经过资源勘探和可行性评估工作后所得到的资源蕴藏量,这才是可开发的。日本媒体所渲染的“可燃冰可供使用130年以上”,完全是就资源量而言的,这确实非常鼓舞人心,但却不具备实际开发意义。在能源开采问题上是不可盲目乐观的,即便找到了矿藏,但其开采难易度是至关重要的,否则很可能是花了肉价钱,采来的能源仅相当于白菜,这是不具有实际开采价值的。而日本勘探机构得出的蕴藏量,只不过是“可能具有这一蕴藏量”而已,高兴得太早了,很可能就是空欢喜一场。
2012年日本经济产业省曾就其海洋资源是否具有商业开发价值邀请专家进行评估,结果专家们对此当头一瓢冷水,认为就目前而言还根本看不出这一前景,因此必须重新审视原先的规划。经济产业省本来认为可以最低每立方米46日元的成本(接近目前的液化天然气价格)开采,但专家们均认为这一预测乐观得有点离谱。
还有专家直言不讳地指出:日本沿海所发现的可燃冰根本就不具有商业开发价值。东京大学资源开发学名誉教授石井吉德直截了当地表示,日本开采可燃冰的成本将大于其所能产生的效益。在目前油价大幅走低的行情下,日本沿海的可燃冰根本不具有开发价值。今后如油价大幅度攀升,也许才会具有开发价值。况且如今可再生能源的开发进展相当迅速,日本的可燃冰开采技术研发能否赶上趟,目前还是一个很大的未知数。
就在日本这次再度试采可燃冰在同一个技术障碍前无功而返3天后,中国宣布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距香港约285公里)成功进行了可燃冰试采,到7月9日连续稳定试采60天后宣告结束,这一试采获得圆满成功,累计产气30万立方米以上。其中第一周就产气达12万立方米。日均产气在1万立方米以上,连续产气一周以上,这两个指标此前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做到,因此中国成为世界上首个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
虽然日本试采比中国起步早,但起了个大早却连晚集都没赶上。技术不过关,只能眼睁睁看着中国后来居上,以至日本有关方面找出了未能获得成功的理由:日本可燃冰海域的海底岩石太大,因此动辄淤塞设备,而中国相关海域的海底岩石较小,所以取得了成功。你怎么知道南海神狐海域的海底岩石都是小块的?中国从1999年对开采南海可燃冰开始研究,2007年就钻获了可燃冰样品,多年来在技术研发上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如今的开采成功是水到渠成。而日本好几年时间都未能攻克泥沙淤塞问题,难道不值得这个“技术大国”反躬自省?
来源:中评社 评论员:陈鸿斌
·END·
主编微信
责任编辑:
Copyright 2014-2024 www.gzcd88.com 广州橙电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096921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