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2017-10-23 00:00:00 中电新闻网
10月19日,中国大唐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陈进行参加了党的十九大小组讨论,并就聆听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工作报告后的感受做了发言。 陈进行指出,总书记的报告旗帜鲜明、高屋建瓴,气势磅礴、催人奋进,听后备感振奋、备感自豪,也备受鼓舞、倍增动力,感受和体会很多
10月19日,中国大唐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陈进行参加了党的十九大小组讨论,并就聆听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工作报告后的感受做了发言。
陈进行指出,总书记的报告旗帜鲜明、高屋建瓴,气势磅礴、催人奋进,听后备感振奋、备感自豪,也备受鼓舞、倍增动力,感受和体会很多。其中,有3点感受极其深刻。
第一点深刻感受是,报告主题的变化。
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报告主题,都是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确立的,体现了历届党中央对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一脉相承,对历史使命的一以贯之,对历史担当的继往开来。十八大报告主题是“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实现了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开宗明义、直陈主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与十八大报告主题相比,有3个变化。
一是从“奋斗”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变化。用“决胜”这个词,表明我们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越来越近、十分接近,已经进入决胜阶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所讲,“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用“决胜”这个词,彰显了我们党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气更足、信心更强、决心更大,也彰显了我们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坚定信念和强大勇气。这种勇气源自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在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中所发生的深层次、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
二是从“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到“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变化,关键在“夺取”二字上。用“夺取”二字,体现了我们党不负人民重托、无愧历史选择,在取得举世瞩目巨大成就的基础上,夺取“伟大胜利”的坚强政治定力、政治决心和政治勇气。用“夺取”二字,表明前景光明、充满机遇、充满希望,但前进的道路上必将面临各种问题和矛盾、各种阻力和挑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所讲“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更需要我们全体党员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坚定信念、坚定自信,勇于变革、勇于创新,团结一致、奋力夺取。
三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加了一个定语“新时代”,赋予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用3个“意味着”阐述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用5个“时代”阐释了“新时代”具体内涵,用8个“明确”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用14个“坚持”提出了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这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坚持,对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优良作风的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顺应时代潮流、科学把握规律、历经艰辛探索所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更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第二点深刻感受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报告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与以往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相比,更加切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更加切合人民所思、所想、所盼,更能够在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民族人民心中形成共振、共鸣,进而凝聚新合力、激发新动力。主要有2个变化:
一是从“物质文化需要”转化为“美好生活需要”。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显著改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所讲“人民期盼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相比“物质文化需要”,“美好生活需要”内涵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广泛。这体现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顺应人民意愿”的深刻认识,体现了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方略,体现了党中央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主动顺应人民需要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特点的执政理念和民生情怀。
二是从“落后的社会生产”转化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都已进入世界前列,当前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包括城乡的不平衡、贫富的不均衡、区域的不协调、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下降等,都是不平衡不充分的表现,都是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要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等“八大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这些重大判断、重大战略、重大举措,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世情和国情的科学判断、准确把握和正确认识,彰显了党中央超凡的政治智慧和强大的政治担当。
第三点深刻感受是,发展目标的变化。
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出,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相比十八大报告,这里面的变化主要有两个。
一是阶段性目标立足长远、更加清晰、更加振奋人心。在十八大报告中,只是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两个“一百年”之间也就是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的目标没有具体描述。在十九大报告中,把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划分为2个阶段来安排,通过两个“奋斗十五年”,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且都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目标,描绘了美好前景。这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符合据国际国内形势、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符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住,更加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和引领性,必将激励和鼓舞全国各族人民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地去实现,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未来阔步前进。
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涵更加丰富。党的十八大以及之前的表述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十九大报告提出“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国家”到“强国”,是在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基础上提出的更高、更综合、更加鼓舞人心的奋斗目标,也进一步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大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之后增加了“美丽”二字。这一变化,体现的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统筹推进,体现的是“五大发展”理念的同步贯彻,体现的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同步提升,体现的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全面践行。
陈进行强调,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报告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听后体会很多、感受深刻,由于时间关系,主要谈这三点体会。大会之后,我们将在全系统干部职工中迅速掀起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热潮,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企业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切实把大会精神、把工作报告精神转化为发展的新动力、新目标、新思路、新成果,推进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Copyright 2014-2024 www.gzcd88.com 广州橙电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096921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