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2017-11-12 13:51:00 财经
原标题:【俄罗斯研究】陆南泉:从经济结构分析俄罗斯经济发展前景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国关国政外交学人第六QQ群:307915326 海外国关国政外交学人QQ群:336186649 学术交流 资源共享 关键词:苏联; 俄罗斯; 经济结构; 发展前景 内容提要 俄罗斯独立执政已进入第26个年头。26年来,主要由于结构性问题,俄罗斯经济发展经历了十分复杂与艰难的过程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国关国政外交学人第六QQ群:307915326
海外国关国政外交学人QQ群:336186649
学术交流 资源共享
关键词:苏联; 俄罗斯; 经济结构; 发展前景
内容提要
俄罗斯独立执政已进入第26个年头。26年来,主要由于结构性问题,俄罗斯经济发展经历了十分复杂与艰难的过程。经济结构在不同时期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在苏联时期经济结构的突出问题体现在农轻重三者关系方面,即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长期落后。但在勃列日涅夫时期经济结构不仅表现在农轻重关系问题上,过多地依赖能源问题已经很明显了。在俄罗斯时期经济发展更加依赖能源等原材料部门,在经济发展进程中明显地呈现了“三化”现象:一是经济原材料化,即经济发展依赖能源等原材料部门;二是出口原材料化;三是投资原材料化,即俄罗斯投资相当部分用于采掘工业。俄经济发展前景主要取决于今后经济结构在多大程度得到调整。
小序艰难而又复杂的26年
作为苏联继承国的俄罗斯,独立执政已进入第26个年头。26年来,俄罗斯经济发展经历了十分复杂与艰难的过程。叶利钦时期(1992-1999)的8年中,俄罗斯经济除了1997年和1999年分别增长0.9%和5.4%外,其他6年都是负增长。在叶利钦8年经济转型期间,俄罗斯GDP累计下降40%。在普京前两届总统任期的8年间,俄GDP增长了70%,年均增长率为6.9%。在后来的“梅普组合”“普梅组合”时期,俄经济又出现复杂的局面。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俄GDP下降7.8%,2010年俄经济开始回升,2010年与2011年经济增长率均为4.3%,但2012年降为3.4%,而2013年又降为1.3%。2014年俄经济出现了严重的局面,经济增长率仅为0.6%。经济衰退始于2015年一季度之后俄罗斯经济出现了更为复杂的局面。该年GDP下降3.7%,2016年GDP下降0.2%。
从以上俄经济发展简要过程看,总的来说,其经济发展过程是十分复杂与艰难的,经济增长既不稳定也不持续,而近几年来经济出现明显的衰退与危机。2015年12月3日,普京总统向俄罗斯联邦会议发表国情咨文。他谈到2015年俄罗斯经济时说:“情况非常复杂。”2016年1月13日梅德韦杰夫总理在盖达尔论坛上说:“俄罗斯经济正遭遇十年来最严峻挑战,经济形势复杂。”俄经济在2016年四季度转入正增长,俄估计这种经济向好的趋势,有可能在2017年得到继续。因此,俄学者认为,对目前与今后两三年的俄经济最为恰当的描述应该是“停滞”。对俄经济出现的衰退、危机还是停滞的原因,基本看法较为一致,主要是结构性问题,经济危机是结构性危机。
1阻遏苏联经济发展的经济结构性问题
不论是苏联时期还是当今的俄罗斯,不合理的经济结构是其主要经济问题。但在各个不同时期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
人所共知,在苏联时期经济结构的突出问题体现在农轻重三者关系方面,即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长期落后。斯大林时期形成了严重的畸形经济结构。赫鲁晓夫上台后,尽管在执政初期出于政治需要,曾一度反对马林科夫在1953年8月8日在最高苏维埃会议上提出的以加强消费资料生产为中心的广泛的国民经济调整计划,但执政不久,不得不实行以全力以赴地加强农业的经济结构调整政策。因为当时苏联不少人认识到,如再不抓农业,再有两三年,就可能发生灾难性的粮食生产危机与全国性的饥荒。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他与赫鲁晓夫一样,首先也是抓农业,力图推行以加强农业为主要内容的经济经构调整政策,并为此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与此同时,调整工业内部结构。他一再强调,制定五年计划要有“充分科学依据”,要选择“最优比例”,使整个国民经济协调与平衡发展。
在勃列日涅夫时期,阻碍经济结构调整的原因甚多。一个直接的最重要的原因是,长期坚持扩充争霸实力,争夺军事优势的战略方针。当时苏联一再强调:“国防问题处于一切工作的首位”,“为保障军队具有现代化技术和武器,需要有高度发展的工业水平,首先是重工业的先进部门,即冶金工业、机器和机床制造业、造船工业、原子能工业、无线电电子工业、航空火箭工业、化学工业和专门的军事工业”。苏联不惜花费巨额资金,把最好的原料、设备,最优秀的科技人员和熟练劳动力用于发展军事科研和军工生产,来建立庞大的战争机器。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在实行打破美国军事优势并夺取全面军事优势的方针条件下,要调整经济结构是不可能的。勃列日涅夫执政18年,农业虽有进展,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业问题。投资大、效益低,生产稳定性差、波动幅度大,仍是苏联农业的基本特点。勃列日涅夫时期对农业投资是十分巨大的,比美国多4倍。但巨额的农业投资,并没有保证苏联农业稳定的发展。勃列日涅夫执政18年,就有10年减产.有些年份减产幅度很大,如1975年比1974年减产5560万吨,1979年比1978年减产5790万吨。
农业连续多年的不景气,给苏联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它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率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1979年粮食产量与农业产值分别比上年下降26.4%和3.1%,这使当年的国民收入增长率下降为3.4%。粮食连年减产,导致苏联不得靠进口来满足其国内的需求。在勃列日涅夫执政的1973年,苏联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粮食净进口国。这一年净进口1904万吨。后来,粮食进口上了瘾,就像吸毒者上了海洛因的瘾一样。“1981-1982年,由于购买小麦太多,震惊了世界市场,各国纷纷表示愤怒:俄罗斯简直是在吃穷人的粮食。
但是,事已至此,粮价虽然贵两倍,还是进口大量粮食。”进口食品和食品原料所花的钱,约等于每年外贸进口总额的20%,成了苏联仅次于机器设备进口的第二项大宗商品。这种情况,使得苏联外汇更加拮据,亦难以保证对国内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技术设备的进口,从而也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特别是一些关键部门的发展。农业不景气,还限制了经济结构的调整。
苏联一直在设法加速“乙类”工业的发展,但苏联轻工业原料的2/3和食品工业原料的80%来自农业,这样,甲、乙两类的比例和工农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很难得到改善,农业的连续多年歉收,直接影响市场供应和人民生活的提高。使得一部分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能实现,从而使储蓄迅速增长。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零售商品流转额与储蓄的增长速度很不协调,如1970-1981年期间,零售商品流转额增长了82.7%,其中食品商品零售流转额增长了56%,而同期居民的储蓄存款则增长了2.56倍。这显然是今后通货膨胀的重要潜在因素,并给以后的改革造成障碍。为此,勃列日涅夫在1982年多次讲话中谈到,食品问题已成为苏联“最紧迫的政治和经济问题”。
这里要指出的是,在勃列日涅夫时期经济结构不仅表现在农轻重关系问题上,过多地依赖能源问题已经很明显了。到80年代初,经济增长速度已下降到使苏联“几乎临近停顿的程度”。勃列日涅夫逝世的1982年,国民收入比上年仅增长2.6%。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二月全会(1988年)上的报告中指出:80年代初苏联经济缓慢的增长速度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在不正常的基础上,靠一些临时性的因素达到的。这指的是靠当时国际市场上的高价出售石油,大量生产和出售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酒精饮料达到的,如排除这些因素,差不多有4个五年计划期间,国民收入的绝对额没有增加。
人所共知,1973年爆发了中东战争。之后,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为对付西方国家,把石油价格提高了15倍。苏联当时作为世界主要石油输出国之一,借机大量出口石油。据统计,1974-1984年苏联仅从出卖石油与石油产品获得的收入,最保守的估计也达到1760亿外汇卢布,约折合2700亿-3200亿美元。这笔巨额“石油美元”对当时苏联度过经济难关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经济停滞和下滑的严重性,缓解了种种矛盾。
有人说,这里不存在掩盖不掩盖的问题,因为石油产量和出口量的激增是客观事实。但是,问题在于,石油价格上涨15倍这比石油产量和石油出口量的增速不知高出多少倍。据苏联统计资料,石油产量从1974年的6.5630亿吨增加到1984年的8.7620亿吨,增长了33.5%。1974年石油与石油产品出口量为1.1620亿吨,1985年为1.6670亿吨,增长了43.5%。(由于1984年的数字未能找到,这里石油与石油产品出口量用的是1985年的数字。)
非常明显,如果这个时期不是石油价格飞速上升,单靠石油产量与出口量的增加,绝不可能获得如此大的“石油美元”。对此问题,阿尔巴托夫分析说:当时苏联应该把这种赚取的石油外汇视为一个喘息时机,并充分有效地利用这个时机推进改革,使国民经济走上正轨,但苏联并没有这样做,这“主要是由于石油财富突然从天上落到了我们手里,于是我们就冻结了把经济改革推向前进的尝试,取消了研究科技革命的央全会”。
他接着又指出:“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不论是我还是我的许多同事都不只一次地想到,西西伯利亚石油挽救了我国经济。而后来开始得出结论,这个财富同时又严重破坏了我国经济,它使我们不可饶恕地丢失了许多时间,长久地推迟了已经成熟甚至过分成熟的改革。”他还说:“那时我们把载能体出口无限度地增长,从这里找到了摆脱一切灾难的灵丹妙药。那时没有一个人(包括我自己)懂得不是挣来的财富最容易使人腐败这句古老的谚语,不但适合于个人,而且也适用于国家。”
以上的材料与分析说明,在判断苏联20世纪70年初以来的经济情况时,应该看到,1973年以来因石油飞速涨价而获得的巨额“石油美元”并不能反映当时苏联经济的正常发展状况。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提出了“加速战略”。而实现这一战略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加速科技进步。在他执政的头几年,在加速科技进步方面采取了多项政策,其中一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当时提出,苏联要在六七年内使重要的机器、设备和仪表的参数达到世界最高水平。
实行“加速战略”的消极后果有:一是加速战略的主要目标是增强综合国力,而并不是调整经济结构,缓解紧张的市场,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二是从当时经济发展的情况看“加速战略”与经济结构的调整政策存在着尖锐的矛盾。由于加速的重点仍放在重工业方面,结果是国民经济比例关系更加失调,经济更加不合理,从而使整个经济增长速度上不去;三是加速战略的直接后果是,使消费品市场更加紧张,基本消费品在苏联市场上出现了全面短缺,加上价格上涨、卢布贬值的情况,有点风吹草动,就引起抢购风潮。
由于畸形的经济结构未能得到调整,苏联到了1990年,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和社会劳动生产率分别比上年下降2%、4%和3%。而到苏联解体的1991年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国民收入下降11%,GDP下降13%,工业与农业生产分别下降2.8%和4.5%,石油和煤炭开采下降11%,生铁下降17%,食品生产下降10%以上,粮食产量下降24%,国家收购量下降34%,对外贸易额下降37%。1991年,国家预算赤字比计划数字增加了5倍,占GDP的20%。财政状况与货币流通已完全失调。消费品价格上涨了1倍多(101.2%),而在1990年价格还只上涨5%。外汇危机十分严重,载有进口粮食的货轮停靠在俄罗斯港口而不卸货成为惯常现象,因为没有外汇去支付粮款、装卸费和运输费。
经济状况严重恶化,使得市场供应变得十分紧张。1990年,在1200多种基本消费品中有95%以上的商品供应经常短缺,在211种食品中有188种不能自由买卖。到1991年,国家不得不在所有城市实行严格的票证供应。到1991年末,苏联居民食品供应量是:糖——每人每月1公斤,黄油——0.2公斤,肉制品——0.5公斤。即使这个标准也缺乏实际保证。零售贸易中的商品储备减少到破纪录的最低水平——只够消费32天。1992年1月,粮食储备约为300万吨,而当时俄国内粮食消费每月为500万吨以上。在89个俄罗斯地区中,有60多个地区没有粮食储备和面粉,都在“等米下锅”。“社会局势紧张到了极点,人们纷纷储备唯恐食品完全匮乏。”1991年10月至1992年4月,笔者在苏联(俄罗斯)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作为访问学者考察当时正处于准备与起始阶段的经济改革,亲眼目睹这个时期苏联(俄罗斯)市场商品奇缺的状况,它比人们想象的要严重得多,真是“空空如也”。上述经济与市场供应状况成为苏联发生剧变的一个重要原因。
2俄罗斯经济结构问题
可以明确地说,俄罗斯独立执政以来,之所以经济发展如此起起落落,最后步入一个哀退、危机与较长的停滞或低速增长时期,一个主要原因乃是经济结构问题。下面我们对26年来的各个时期作简要分析。
叶利钦时期俄罗斯出现严重的经济转型危机是各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关于俄罗斯经济转轨过程中,产生经济转轨危机的原因问题,有人仅归咎于“休克疗法”,例如,有人说:“俄罗斯经济形势和经济转轨出现的问题,原因不在别处,而在‘休克疗法’本身。”“休克疗法”“把国民经济搞休克了,把国家搞休克了,把人民搞休克了”。有人还说:“休克疗法”,是“醒不过来的噩梦”。长期以来,笔者一直不同意把俄出现严重的经济转轨危机仅仅归结为“休克疗法”这个结论。我认为,叶利钦时期俄罗斯出现严重的经济转轨危机是各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而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与苏联时期留下的经济结构问题有关。
普京在《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一文中,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写道:“目前我国经济和社会所遇到的困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继承了苏联式的经济所付出的代价。要知道,在改革开始之前我们没有其他经济。我们不得不在完全不同的基础上,而且有着笨重和畸形结构的体制中实施市场机制。这不能不对改革进程产生影响。”
苏联经济结构严重畸形,军工部门过于庞大,80%的工业与军工有关。这严重制约了俄罗斯经济的发展,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冷战结束后,世界军火市场大大萎缩,军工生产处于减产和停产状态;二是庞大的军工企业进行所有制改造与向市场经济转轨,要比民用企业难得多,因为军工产品的买主是单一的,即政府,在这种情况下,市场机制难以起作用,政府订货一减少,军工企业便陷入困境,从而对整个工业企业产生重大影响。这里,我们不妨列举一些资料具体分析一下这个问题。普里马科夫指出,苏联解体前军工领域各部门创造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0%。如此庞大、占GDP比重如此高的军工企业,在俄罗斯经济转轨起始阶段由于受上面指出的因素制约,在1992-1993年,武器生产几乎下降了5/6,军工企业生产总规模下降6/7。
这里还应指出,与军工关系最为密切的机器制造业在叶利钦执政时期下降到1990年的35%。上面几个数字告诉我们,占GDP70%的军工生产下降了6/7,这对俄罗斯在经济转轨初期经济增长率大幅度下降起多大的作用。还告诉我们,军工生产急剧下降,主要是国际形势的变化与军工企业转型的特殊性造成的。
再从对外贸易地区结构来看,苏联时期60%左右的对外经贸是与经互会成员国进行。1991年经互会解散,导致俄与经互会国家的贸易锐减。与此同时,俄罗斯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难以扩大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关系,这对俄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据有关材料分析,在经互会解散的1991年,苏联GDP下降的50%以上是由与经互会方面经济联系遭到破坏造成的。这里还要考虑到苏联解体后,原各共和国之间地区合作和部门分工的破裂对经济产生的严重影响。这里可以看到,仅军工生产的大幅度下滑和经互会解体这两个因素,对俄罗斯出现经济转轨危机起了多大的作用,已显得十分清楚了。
在普京前两届总统任期8年间,俄经济不断回升,出现了较快的发展态势,虽然这与普京执政以来一直把俄罗斯内外政策的着力点放在发展经济有一定关系,但主要与能源等原材料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有关。“9·11”事件后,国际市场原油等原材料价格急剧上扬,对俄罗斯经济起了很大作用。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从1999年每桶15.9美元上涨到2006年的65.15美元,2008年油价虽出现过暴涨暴跌,但年均价仍高达每桶100美元。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上涨对俄罗斯GDP增长保持很高的贡献率。例如,2000年俄罗斯出口石油1.45亿吨,比上年增长7.1%,但石油出口收入却比上年增长78.8%,为253.3亿美元。
对此,普京明确指出,2000年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良好的国际市场行情造成的”。俄罗斯政府认为,普京执政8年,经济增长的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各占一半,而经济学界普遍持不同意见。俄科学院院士阿甘别基扬于2004年17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的一次报告中提供的材料,1999-2004年6年期间,俄罗斯GDP的增长率,70%是国际市场能源及其他原材料价格上涨的结果。
3俄罗斯经济前景
在中短期内,俄罗斯经济形势仍是复杂与严峻的。俄专家分析2017年5月普京批准的《2030年前经济安全战略》指出,对俄经济的主要威胁是:投资不足、原料依赖、中小企业GDP占比不高、地缘政治局势紧张、腐败和贫困。俄政府力图从2017年经济达到0.6%或更高一点增长从而走出危机后,其经济增速要接近甚至超过世界经济的平均速度。
俄能否达到这个目标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但主要取决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俄央行与盖达尔经济研究所的分析师们认为:“抑制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在于结构。”俄储蓄银行分析师强调:“如果不进行结构性改革,俄罗斯经济将每年增长1.5%,GDP翻番需要约50年。如果进行结构性改革,则增长速度将提高到3.5%,GDP翻番需要20年。”俄央行行长纳比乌林娜曾在国家杜马坦言:“如果经济结构不发生改变,我们预测GDP潜在的增长速度将低于1.5%-2.0%。”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早在2003年的一份报告中指出:“俄罗斯应该加大力度推进经济结构改革,只有结构改革才能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并且减轻对能源领域的依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转型的深化,特别是为了使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产品在国际市场有竞争能力,应该说,普京也十分关注经济结构改革,要求俄罗斯经济的发展需从资源型向发展型转变,而实现这一转变,重要的一条是调整与优化经济结构。
因此,在普京执政后,在稳定经济发展的同时,特别重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与此相关的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在制定的一系列社会经济发展纲要、政策等文件中,都强调了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与具体措施。2003年12月18日,普京在与选民的一次直接对话中讲:“俄罗斯经济发展到了一个特殊的阶段,需要进行结构改革的阶段。”2006年5日10日普京提出的总统国情资文中说:“我们已经着手采取具体措施来改变我国经济结构,就像人们过去大谈特谈的那样,要让我国经济具备到新的素质。”“我们目前需要一个能够产生新知识的创新环境。”俄罗斯在调整与优化经济结构方面的主要设想与措施是:首先要控制石油、天然气等采掘部门的生产规模,而要大幅度提高非原材料与加工工业产品的生产与出口。
其次,加速发展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与产品,即发展新经济。俄罗斯强调,要把发展新经济作为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国策加以实行。第三,积极发展中小企业,这是俄罗斯经济中的一个薄弱环节。第四,加快农业发展,促使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第五,改革与加强国防工业。加快国防工业的技术向民用工业部门转移,并继续扩大军工产品的出口。
从以上论述说明,不论是俄学者还是官员与国际经济组织,一个基本共识是:俄经济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其经济前景也主要取决于今后经济结构在多大程度上得到调整。这些都说明,研究俄罗斯经济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鉴于此,下面较集中分析俄今后经济结构的调整趋势问题。
(一)相当一个时期内难以改变原材料密集型产业的重要地位
尽管俄罗斯经济结构在某些方面出现了改善的趋势,特别是三次产业比例关系有了大的变化,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大大提高,2015年已占54%,但是,俄罗斯这几年来一直在着力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并未得到实质性进展,即通过经济实行新型发展,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与新兴产业,以促使俄罗斯从目前的资源出口型向以高新技术、人力资本为基础的创新型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到目前为止,经济的发展仍是主要依赖能源等原材料产业出口来支撑。2007年这些产品的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85%,2016年仅能源产品出口就占到其出口总额的63.8%。
俄罗斯十分清楚,它作为一个大国,其经济的发展不能长期依赖能源等原材料部门。再说,俄罗斯亦很清楚地看到,能源部门的增长速度在放慢。尽管俄罗斯反复强调要改变经济发展主要依赖能源等部门的局面,但从经济转轨20多年的情况看,上述局面不仅未能改变,而且在经济发展进程中“三化”现象没有明显改变:一是经济原材料化,即经济发展依赖能源等原材料部门;二是出口原材料化;三是投资原材料化,即俄罗斯投资相当部分用于采掘工业。缘何出现这种情况,这是因为:
1.从客观上讲,在严重畸形与落后的经济结构条件下,它不得不依赖丰富的自然资源,经济发展难以摆脱资源开发型的特点。不依赖自然资源,俄罗斯还能依赖高科技产业,出口大量新技术产品吗?当然不可能。
2.能源等原材料产品在国际市场保持高价位的情况,对俄罗斯来说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在实际生活中,俄罗斯不可能去控制能源等原材料部门的发展,而是通过这一部门产品的出口,赚取大量外汇,用来进口大量先进的机器设备,为改变经济结构与发展模式创造条件。
3.用赚取的大量外汇,进口大量消费品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从而稳定国内政局。
4.能源产品大量出口,为增加财政收入、建立稳定基金与增加外汇储备提供了可能。
5.最后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是,在当今世界,石油等能源的作用正被重新定位,它不只是具有重要经济意义,并且其政治意义越来越明显,在国际上成为重要的外交资本。近几年来,俄罗斯一直在追求成为国际上能源出口大国。在这种背景下,俄罗斯不可能放松能源部门的发展。
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俄过度地依赖能源的情况在普京执政16年期间是呈进一步发展的态势,1999年俄原油、石油产品与天然气出口所占比例为39.7%,而2014年上升到69.5%。对此,2008年时任总统的梅德韦杰夫在其《前进,俄罗斯!》一文中指出:“20年来激烈的改革也没有让我们的国家从熟悉的原料依赖中摆脱出来。”“简单的依靠原料出口来换取成品的习惯导致经济长期的落后。”
(二)制造业与加工工业严重衰退
从历史上来看,俄制造业与加工工业部门不断萎缩,是与苏联工业特别是机器制造业80%是军事工业这一特点有关。
俄制造业部门严重萎缩,导致在这一领域进出口结构发生重大变化。1970年苏联机器设备与运输工具出口占出口总额的24.81%,而2014年降至5.0%,相应时期这类产品进口从35.6%提高到了47.8%。机械设备出口只占5.6%,机器及交通工具的出口只占7.4%,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不仅数量少而且逐年下降,它在世界高科技产品出口中的比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从俄对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也可说明俄机器制造业的衰退情况。在20世纪最后十年俄机器及交通工具对中国出口在出口总额中要占10%左右,但此后逐步下降,2016年下降到4.3%。
对此,B.伊诺泽姆采夫认为,当今“俄罗斯不是一个工业体,而是资源经济体”。当今,俄罗斯工业部门的绝大部分产品依赖进口:机床制造业超过90%,重型机器制造业达60%-80%,轻工业70%-80%,无线电工业80%-90%,制药和医疗行业70%-80%。由于加工工业落后,俄一方面大量出口粮食(2014年出口2980万吨),而同时又大量进口食品与食品原料。从工业内部结构来看,在苏联解体前的1990年能源和原材料工业产值占整个工业产值的33.5%,制造业要占66.5%,而目前前者约占67%,后者约占33%。特别要指出的是,作为制造业中主要部门的机器制造业,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体制转型与结构重组,机器制造业的产值已降至1990年的35%。
作为一个大国,没有强大的制造业与加工工业产品,很难想象能支撑其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这一情况亦说明,俄罗斯面临再工业化的任务。可以说,俄罗斯通过再工业化才能使其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经济结构,从而才能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问题是,当今俄发展制造业与加工工业面临不少困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困难甚多。
普京执政后一再强调要使经济发展朝着创新型发展,这无疑是正确的思路,亦是俄罗斯经济现代化的唯一选择,也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调整当前俄罗斯的经济结构。问题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面临一系列难题:一是苏联时期留下的机械设备严重陈旧。到2003-2004年俄罗斯就有60%-80%的生产设备老化,需要更新。二是大量更新陈旧的生产设备,需要大量投资。尽管这几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投资也有很大增长,但远远满足不了需要。
还应看到,固定资产的投资主要用于采掘工业部门,像对机器设备制造等决定经济技术水平部门的投资所占比重很低,1995年占整个经济领域投资的比重为0.7%,2000年与2001年均为0.8%,2002年与2003年均为0.7%,2004年为1.0%,2005年为0.9%,2006年为1.0%。2007年在俄罗斯机器制造的外资仅占外资总额的1%-2%.三是科技适应不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要求。苏联虽是科技大国,但这主要体现在军工领域,而民用工业大大落后于西方。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科技总体水平而言,苏联与西方发达国家水平相比要差15-20年.根据苏联电子工业部部长科列斯尼科夫的说法,苏联一直加以重点发展的计算技术,当时要落后西方8-12年。
俄罗斯经济转型以来,由于对科技投入的大大减少,从而导致科技严重衰退,科技人员大量流失。1992-2001年十年间,俄罗斯科技人员流失近80万,其中20多万顶尖的科学家移居西方。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普京强调要增加人力资本投入。另外,还应看到,目前俄罗斯工业企业中生产设备不足的占18%。很多企业需要投资更新设备。至于消费品工业的设备老化更为严重如轻工业部门固定资产更新率仅为0.5%,设备更新非常缓慢,从而导致俄罗斯消费品产品质量与档次都处于低位,在国内外市场都缺乏竞争力。(例如,2001年,以货币的购买力平价计算,俄罗斯用于研究与开发的费用总计为123亿美元,而英国为271亿美元,法国为314亿美元,德国为551亿美元,日本为982亿美元,美国为2653亿美元。)
(三)中小企业的发展缓慢
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中小企业的发展,不论对经济的发展还是对变革所有制结构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技术创新实现经济现代化方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当今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对GDP的贡献率可达50%,美国近50年来GDP的增长靠科技创新,主力是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
在很多国家中小企业的产值占GDP总量的50%以上,就业人口的比重可达90%以上,占企业总数的80%以上。根据2015年4月普京的一次讲话中提供的数据,俄罗斯中小企业的产值占GDP总量的21%,这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2009年俄罗斯共有160多万家中小企业,比1991年增加了4.6倍,从业人数达1120万人,占经济部门从业人员总数的16.6%(2008年达21%以上),平均每一企业的从业人数为7人。2008年,建筑部门的从业人员占总数的30%,商业部门占30%以上,宾馆和餐饮部门占27%。2009年中小企业对GDP的贡献率不超过15%。尤其从小企业的行业分布看,集中于商业和餐饮、旅馆业的小企业高达45%以上,而从事工业生产和科研创新的小企业仅略高于10%。(2008 年和 2009 年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相差较大,一是因为数据的来源不同,二是因为 2008 年的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产生的冲击。)
这说明,俄罗斯小企业在经济现代化中的作用十分有限。应该说,俄罗斯自推行经济转型政策以来,对发展中小企业是重视的。1991年7月18日俄罗斯联邦政府通过了《关于俄罗斯联邦发展和扶持小企业的措施》的法令;1995年6月14日,俄罗斯又通过了《俄罗斯小企业促进法》;2007年7月24日联邦政府颁布了《俄罗斯联邦发展中小企业法》明确区分了中型、小型和微型企业的规模。
普京执政后,曾委托政府制订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目标是要使中小企业产值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不仅要求中小企业成为纳税的主体,而且还希望通过发展中小企业改善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结构,调节市场需求结构,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维护社会的稳定。为此普京政府强调,俄罗斯经济中既要有大公司、大集团的发展空间,又要有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以保持各种经济形式的合理比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合理的结构政策和国家—私人伙伴关系。
所谓的国家—私人伙伴关系是指让所有企业与政权保持同等关系,避免国家的家长作风和企业利用政权为自己谋利的可能性。根据俄罗斯学者的分析,这种伙伴关系具体包括六个内容:这种关系应该既有国营经济,又有私人经济;这种关系应该以正式文件(合同等)固定下来;这种关系应该是平等的;这种关系应该具有明确的共同目标与国家利益;伙伴双方应该为实现共同目标做出自己的贡献;伙伴双方应该利益共沾,风险共担。
在普京时期,俄罗斯还通过了《反垄断法》《俄罗斯联邦行政法》《租赁协议法》《自由经济区法》《关于中小企业租赁联邦主体或地方自治体所有的不动产特别转让办法的法案》《进行国家和地方自治机关检查(监督)时保护法人和个体企业主权利的法案》《银行和银行业务法(修正案)》等法律文本,以便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证。此外,普京时期俄罗斯还通过采取一系列规制金融寡头干预政治和操纵经济的措施,确保政策和法律的实施。
俄罗斯中小企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有:
1.转型过程中有关支持中小企业的一些机制法规,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不能执行,即形成的各种制度起不到约束作用,政府部门往往把中小企业视为市场经济的副产品,只在需要时加以利用的工具或手段,有时甚至把发展中小企业看作是政府的一种负担,是政府的“受抚养者”。
2.中小企业一直存在着融资难的问题。尽管俄罗斯政府出台了不少解决融资难、税收优惠等服务性政策,但至今据有关资料表明,43%的中小企业认为需要政府帮助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中小企业吸收的外资占俄外资总额的3%-5%),67%的中小企业希望给予税收优惠政策,13.5%的中小企业希望政府提供信息支持。
3.官僚主义的行政审批手续繁多,经营环境不佳,从而提高了企业开业成本。2008年俄罗斯的企业经营环境排名处于世界的120位。
4.俄罗斯经济垄断程度高,很多重要经济领域如能源、矿产、交通基础设施等,中小企业很难进入。这里要指出的是,由于上述原因,俄国有经济部门在不断增长,国有企业创造的产值现已超过GDP的70%,俄学者把它视为俄经济的第三个风险(第一风险为不稳定的石油市场,第二风险为不利的外交局势)。以上的分析说明,俄罗斯调整经济结构与改变经济发展模式,使其符合经济现代化要求,并非易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历史过程。
4影响俄经济发展其他一些因素的分析
以上我们从经济结构今后调整的趋势与可能性分析俄经济发展前景,当然,影响俄经济发展的还有其他一些因素
(一)全面实施进口替代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俄力图通过全面实施进口替代政策,发展本国制造业与加工业,以此来调整经济结构。西方制裁后,俄罗斯把实施进口替代政策作为经济工作的优先方向,并在2015年8月4日成立联邦政府进口替代委员会,俄总理梅德韦杰夫亲自任leader,下设民用经济与国防工业委员会。俄借西方制裁之际,下决心实施进口替代政策,计划到2018年,出口产品中深加工产品将增加1.5倍,将陆续出台扶植国内农业、轻工业、制造业的进口替代政策,在国内形成一个庞大的涉及各个行业的制造业集群。
俄石油公司计划在未来3-4年使公司的国内设备使用率提高到75%以上。上述政策如能顺利实施,对俄调整经济结构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可能成为俄再工业化与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步骤。从2016年的俄罗斯经济发展情况看,随着工业生产的好转,工业领域从国外进口的各种制品的总量已减少10个百分点。
实施进口替代政策以来,食品工业成效尤为明显,食品工业对危机的适应性指数达到了84%,猪肉、鸡肉实现完全自给并开始出口,国产肉类食品在供应总量中已达到89%,长期以来首次达到甚至超过食品安全学说规定的肉类自给的门槛。
俄罗斯化工产品(其中药品和化妆品为大头)年进口额,达400亿美元。西方发起对俄制裁后,支持和发展本国药品生产被确定为国家政策的重点之一。俄国产药品的市场占有率上升。2015年该部门产值同比增长6.3%,其中化肥农药增长5%,化妆品增长26.7%,医药产品增长8.9%,其中某些产品增长10%以上。俄罗斯化工企业力求在3年内将化工产品进口量减少20%-30%。
有关食品与化工的数据参引自李建民:《俄罗斯经济已熬过严冬》《瞭望》杂志2016年笫43期。另外,普京在制定进口替代政策时,为了减少民用产品的进口与改善国内市场的供应状况,决定军工企业增加民用产品的生产,2016年军工企业中的民用产品生产将占16.1%,2025年将占30%,2030年不少于50%。
应该说,实施进口替代政策对俄经济已起到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但要指出的是,这个政策的实施将会遇到不少困难,在相当长一个时期缺乏资金是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再加上创新能力差,缺乏技术力量等因素都使得进口替代政策对经济结构调整效果的产生有个较长的过程,短期内难以体现。因此,该政策在短期内尚不可能对俄经济发展产生大的作用。
(二)农业的作用问题
2016年12月1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向联邦会议发表的年度国情咨文中指出,在过去,“农业就像某个黑洞,无论砸进去多少钱,都一无所获”。他认为,俄罗斯经过多年努力找到了解决农业问题新的途径与方式,并且已奏效。具体说,通过改革改变了农业发展模式,建立了灵活的农业生产商扶植机制,制定与出台农业发展纲要。普京把2016年的农业视为最大的经济亮点。从1999年起,俄农业生产开始好转,2000年和2001年增长率分别高达7.7%和7.5%。从2001年开始,俄罗斯首次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
当年俄粮食产量达到8520万吨,不仅满足了国内粮食需求,而且使俄再次成为粮食出口国,2001年俄罗斯出口粮食320万吨。2002年,俄罗斯粮食产量更是达到8660万吨,粮食出口1850万吨,成为当年第五大粮食出口国。特别要指出的是,近几年来俄罗斯农业有了很大进展,粮食产量稳定增长,2014年、2015年与2016年粮食产量分别达到1.043亿吨、9800万吨和1.19亿吨。同期农业产值分别增长3.5%、3%和4%。2015年俄粮食出口3390万吨,2016年为4000万吨。
俄出口粮食主要以小麦为主,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俄小麦出口量达2460万吨,超过加拿大和美国。俄农业市场研究院院长雷利科表示,这是俄在现代历史上首次成为小麦最大出口国,俄有望在下一农业年度继续保持这一地位。2016年俄农产品出口可达169亿美元,这超过俄2015年武器销售额(145亿美元)。俄副总理德沃尔科维奇称:“农业是近些年唯一稳步增长的经济部门,是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它不仅是增长的驱动器,而且是奠定基调和情绪的领域。2016年俄农业生产增幅逾4%,粮食收成超过1.19亿吨。俄农业部认为,鉴于油价下跌,粮食生产独占鳌头,‘粮食是我们的石油’。”
的确,这几年农业发展的良好态势,对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起了不小作用,应予肯定。但说农业对俄经济增长起到火车头作用,成了俄罗斯的石油,这显然是夸大了。农业在俄GDP中的比重从1990年的17.7%下降到2000年的6.8%,后来逐步下降到4%。很显然农业的作用是有限的。再说,俄罗斯农业发展的一个特点是不稳定。
(三)俄难以摆脱国际市场价格方面的压力
从国际市场情况看,今后一个时期,油价很难再出现较大幅度的回升。石油市场出现两个明显特点:一是油价转入更加波动期,波动的趋势是下滑;二是恢复供需平衡的时间要比以前长。产生这两个特点的基本原因是,国际石油市场已出现的供过于求不仅继续存在,并要比预期还大。特别要指出的是,2015年12月18日,美国解除了长达40年的原油出口禁令。近年来,在页岩气革命的推动下,美国原油产量大幅增加,2017年美出口的天然气可能超过其进口量。美国已向中国出口石油,2017年中国从美国进口石油可能达10亿美元。
(四)不利的国际大环境
从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国际大环境来看,对俄仍存诸多不利因素。一是俄与西方特别是与美国的关系短期内难以改善。2017年7月27日美国参众两院以压倒性优势先后通过了对俄、伊朗与朝鲜的制裁法案,值得注意的是,该议案限制了美国总统解除对俄制裁的权力。8月2日上午,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了这项法案,这项法案就此正式生效、成为法律。这成为2014年以来对俄规模最大和最全面的制裁,从而使美俄矛盾全面激化。这将进一步恶化俄美关系。
看来,在可预见的未来,俄美关系改善的可能性不大。俄外交部表示,无论怎样威胁或施压,都不能迫使俄罗斯改变自己的路线或者不按国家利益行事。考虑到特朗普肯定会签署通过新一轮对俄制裁法案,普京在该法案签署前,就宣布驱逐美国775名外交官。普京在一次讲话中说,这次美国新的一轮制裁,可能影响俄GDP下降一个百分点;二是从世界经济状况来看,仍是复苏乏力,不容乐观。世界经济不景气,必然影响俄能源出口;三是这几年来,国际经济政策日趋政治化,突出表现为“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竞争性的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在发展。
根据以上各种因素分析,俄罗斯经济虽已走出危机,但在相当一段时期处于结构性停滞期,这期间经济处于低速增长,并也不能完全排除出现负增长的可能。应该说,当今与今后一个时期,俄罗斯经济形势是严峻的。(注释略)
【吃货研究】黎相宜:饮食浪漫伦理与吃货族的乐趣建构
本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国关国政外交学人平台观点
文章来源:《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7年05期;国关国政外交学人微信公众号平台编辑首发
责任编辑:
Copyright 2014-2025 www.gzcd88.com 广州橙电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096921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