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2017-11-18 09:30:00 财经
原标题:应对气候变化最后一公里,气候风险披露加速落地 【无所不能 文| 行琛】气候变化与金融系统,这两个原本看似并不相关的名词如今在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组(Task Force on Climate 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 TCFD)的推动下,产生了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并在应对人类共同挑战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15年,受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委托,联合国秘书长城市与气候变化特别大使,第108任纽约市市长,彭博有限公司合伙人迈克尔·布隆博格(
【无所不能 文| 行琛】气候变化与金融系统,这两个原本看似并不相关的名词如今在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组(Task Force on Climate 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 TCFD)的推动下,产生了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并在应对人类共同挑战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15年,受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委托,联合国秘书长城市与气候变化特别大使,第108任纽约市市长,彭博有限公司合伙人迈克尔·布隆博格(Michael Bloomberg)作为主席,联合32位来自银行、资产管理、企业的成员组建了TCFD,旨在为投资者和企业披露其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提供一个统一、规范的披露方法。
金融稳定委员会秘书长马克·卡尼(左)与麦克·布隆博格
2017年11月6日,第23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三届缔约方大会(COP23)在德国波恩召开。至此,人类开始意识到气候变化已有38年。
COP23
来源:UN VOLUNTEERS
提到应对气候变化,你会想到什么?
减少化石能源的利用,发展清洁能源,提高能效,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我想这是大部分人首先能想到的答案。进一步追问,实现这些减排措施的社会主体是谁?是个人还是企业?
不可否认的是,个人的确可以通过改变出行方式、改变饮食消费习惯来减少个人“碳足迹”。但来自工业生产、发电的温室气体排放依然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
企业对于气候变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国际非政府组织CDP全球环境信息研究中心在今年7月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指出,从1988年起至今,全球最大的100家化石燃料生产企业造成了全球71%的温室气体排放。其中特大型能源公司,如沙特阿美(Aramco)石油公司贡献了4.5%的全球碳排放,中国的煤炭产业贡献了14.32%。
大型工商业企业所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远远超过了个人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之和,有效控制工业温室气体排放是缓解全球气候变化至关重要的一步。
那么问题就来了。
举足轻重的金融系统
通过配额制度和碳交易制度来限制企业的碳排放是一种选择,但这是一种企业被动的选择,其实施过程中必然会受到企业的阻挠,或将导致大量企业盈利不佳甚至倒闭。如何能让企业主动地进行低碳转型成为问题的关键。
我们在关注发展低碳的时候往往会只重视减少排放本身而忽视支持这一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金融系统。
金融系统在低碳转型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所有企业运作的背后都离不开资本的运作,利益是企业所追求的本质。从资本的角度出发,以市场的力量去约束企业会促使企业主动向低碳转型。也正是因为如此,绿色金融的概念近几年逐渐得到重视,也出现在了党的十九大报告中。
来源:BQ Live
去年9月,人民银行联合其他6个部委发布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提出了绿色金融债贷款、财政贴息、担保、政府背景的基金等一系列激励措施。“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够降低绿色企业的融资成本”,原人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在10月31日举办的CDP《中国企业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报告》发布会暨颁奖典礼上表示,“但同时也要通过推动市场机制来向绿色(企业、项目)更多地配置资源,而市场一个重要的基础就是环境信息披露,如果企业不披露信息,市场就无法识别哪些企业哪些项目是绿色的,就无法向绿色进行资源配置。”
马骏介绍,下一步将按照七部委所发《指导意见》分工方案来继续推进强制披露,过程分三步走:1. 今年强制要求属于环保部门公布的重点排污单位的上市企业披露环境信息;2.2018年实行半强制的要求,即不披露就要解释原因;3.2020年强制披露要求覆盖全部上市公司。
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
马骏所提到的“环境信息披露”或许就是构建绿色金融系统的“最后一公里”,而一个有效的绿色金融体系能良好地配置市场中的资源,使资本更多地流向低碳的、环保的企业和项目,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所以环境信息披露,包括气候信息披露,有可能成为整个应对气候变化的“最后一公里”。
上市公司要向证监会披露企业的财务信息供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参考。在传统的信息披露中企业基本只关注自身的财务及相关信息披露,气候变化被认为不与企业的财务信息相关而不予提及,投资者也不予关注。
然而随着气候变化引发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日益显现,和气候相关政策的实施,投资者开始关注气候变化对于其所持有资产造成的影响以及潜在的风险。比如一支投资能源资产的基金在投资中国能源行业的一家上市公司时,就会想到中国加入巴黎协定、与美国签订气候变化联合声明这类气候相关政策对其目标公司的影响,以及目标公司是否针对气候变化这样的大形势下做好了规避政策、自然风险的准备,企业自身的温室气体排放是怎样的,将来会不会有可能因为排放超标而被关停或整治…
这类气候相关的信息在以往企业披露给证监会的文件中是几乎找不到的,投资者就无从评定这家企业是否准备好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相关挑战与风险,以及这家企业是否是低碳、绿色、环境友好型企业。如果这些企业在信息披露时对气候相关信息避而不谈,投资者就无法识别哪些企业哪些项目是有风险的,而哪些又是存在机遇的,从而导致无法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EconomistIntelligence Unit (EIU)2015年发表的研究表明,2015年全球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可管理资产总额达到4.2万亿美元,到本世纪末这个数字将会上升10倍。如此庞大的数字意味着投资者无论如何选择避免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仍然不能完全摆脱后者所带来的风险。
金融市场一个最基本的作用就是量化风险来帮助有效的资本分配,而这是建立在一个信息透明化的基础上的。没有正确的信息,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就会错误地对资产进行估值,造成资本的不合理分配。
从“做好事”到真正受益
有“现代管理学之父”之称的彼得·德鲁克说过一句管理学名言:没有测量就没有管理。
换句话说,完整有效的信息对决策的制定是至关重要的。对投资者而言是这样,对企业而言也是这样。企业在运作过程中如果不去考察气候变化对自身带来的影响及潜在的风险,就不会在战略上做出相应的调整,也无法在风险成为危险时有效地应对。在淘汰煤电产能过程中亏损甚至倒闭的众多火电企业就是很好的例子:没有投资清洁能源的企业在这场淘汰赛中应对风险的能力就弱。
因此,对于投资者和企业而言,气候风险信息的披露都是至关重要的。
值得关注的是,从投资者视角出发的TCFD关注的是气候变化给企业财务带来真实的风险,是完全从资本市场角度出发的一种机制。过去提起绿色低碳,大家总喜欢把其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公益感挂钩,认为这是企业为社会“行善做好事”。而建立在市场机制上的披露则让企业和投资者感受到气候变化会对其财务产生影响,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变化也会对企业财务产生正面的作用。
成立于2002年,总部位于伦敦的国际非政府组织CDP其名称全拼其实就是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碳披露计划),该机构成立的宗旨就是建立一个透明、公正、统一的气候环境信息披露平台,促进机构投资者与企业之间信息的有效流通。经过15年的发展,CDP目前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大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管理平台,2017年全球共有6300家企业通过CDP将自己的环境信息披露给了800多个机构投资者,后者管理的资产总额达到了100万亿美元。
业界有个普遍的认识,就是气候相关环境信息披露不会在短期内给披露者带来明显的经济利益。但从长远来看,通过披露企业可以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查漏补缺,做到防患于未然。但很多企业正是因为看不到短期的利益,认为环境信息披露耗时耗力,于是敷衍了事或者干脆不做。此时监管机构就应该起到引导甚至强制的作用。
2016年12月,证监会修订发布《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强制要求属于环保部门公布的重点排污单位的上市企业在年报或半年报披露环境信息。据证监会中证金融研究院副院长马险峰介绍,近9成重点排污单位披露了其环境信息,但一些公司存在披露不全面,不规范等问题。
上述环境信息披露三步走战略已经为企业制定了明确的期限范围。马骏说,很多企业认为自己不属于环保部门公布的重点排污单位就认为强制披露离自己还很远,但实际上留给企业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而很多企业现在还没有建立起环境披露的框架,没有任何披露经验,这样毫无准备地应对即将到来的强制披露会造成措手不及的局面。
另外马骏还提到,不但要推动实体企业进行披露,还要推动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例如投资机构所投资资产的环境信息要进行披露。马骏表示,这是一种倒逼的机制,因为投资者手握财产,他们对企业的话语权要比社会呼吁强得多。另外还应该鼓励市场机构充分利用环境信息披露数据来分析企业和项目的表现,推出绿色评级、指数等产品来引导资金进入绿色产业。进一步研究和宣传绿色评级有助于降低绿色企业融资成本的事实(比如绿色贷款的违约率低于一般贷款),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绿色投资有助于改善回报降低风险,强化内在冲动而不是仅仅依赖责任感和公益心。
版权声明 | 稿件为无所不能原创
如需转载或合作请在后台回复【转载】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帐号
封面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责任编辑:
Copyright 2014-2025 www.gzcd88.com 广州橙电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096921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