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2017-12-02 13:13:00 财经
原标题:【欧亚研究】汪伟民:韩国欧亚战略的演进-过程、特征与展望 作者系上海政法学院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国际司法交流合作培训基地副秘书长 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安全、中美俄关系、朝鲜半岛问题。 国关国政外交学人第六QQ群:307915326 学术交流 资源共享 【关键词】韩国 欧亚战略 中韩战略对接 内容提要 韩国地处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带,受地缘位置、国家实力等条件的限制,其在欧亚内陆拓展影响力时存在先天的不利因素
作者系上海政法学院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国际司法交流合作培训基地副秘书长 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安全、中美俄关系、朝鲜半岛问题。
国关国政外交学人第六QQ群:307915326
学术交流 资源共享
【关键词】韩国 欧亚战略 中韩战略对接
内容提要
韩国地处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带,受地缘位置、国家实力等条件的限制,其在欧亚内陆拓展影响力时存在先天的不利因素。然而,韩国的欧亚战略历经卢武铉时期的酝酿,李明博时期的开拓,朴槿惠时期的完善,描绘出了一幅比较系统的蓝图。同时,韩国在欧亚的经略经过从能源到多领域、从政府主导到官民共建、从独立实施到国际共建的发展过程,已发展出一套具有韩国特色的外交模式,奠定了其在欧亚的影响力。从发展方向来看,未来韩国在欧亚的进一步拓展绕不开中国,中韩合作对韩国欧亚战略的成败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做好韩国“欧亚倡议”与中国“一带一路”两大战略的对接,不仅有利于“欧亚倡议”从构想走向现实,而且能够促成“一带一路”对中国周边合作的全覆盖。
自2013年10月韩国总统朴槿惠首次提出所谓“欧亚倡议”(Eurasia Initiative)的宏大战略构想以来,该构想不仅成为韩国外交的重要主攻方向之一,而且受到越来越多来自中国方面的关注与研究。“欧亚倡议”的设计与出台,并非朴槿惠政府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数届韩国政府欧亚战略的实践与总结。本文试图通过回顾韩国欧亚战略的发展过程,揭示其战略演变特点,展望其未来发展的方向与中韩战略有机对接的前景。
1韩国欧亚战略的酝酿
韩国与欧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契机是韩国总统卢泰愚推行的所谓“北方政策”,韩苏在1990年正式建交。苏联解体后,韩国随即与独立的各加盟共和国建交,打开了韩国与欧亚国家关系的大门。
然而,从建交之始到21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叶以前,韩国与大多数欧亚国家的交往并不密切。以俄罗斯与中亚五国来讲,卢泰愚、金泳三、金大中三届政府期间,韩俄元首互访和会谈仅有7次;而中亚五国中,除韩国与乌兹别克斯坦曾有过3次元首会见外,韩国与其他国家的元首外交为零。三星、大宇等跨国公司虽于此时开始进军俄罗斯和中亚,但由于缺乏韩国政府的有力支持,成果并不明显,甚至部分项目最后不得不撤出。
这一时期,韩国与欧亚国家交往的贫乏,一方面固然有苏联解体后,新独立各国经济严重衰退,自顾不暇的原因;但另一方面,韩国与大多数欧亚国家地理上相距遥远,经济上少有往来,加之90年代国际油价的低落削弱了俄罗斯和中亚之于韩国的战略价值,使得韩国外交在欧亚地区出现了明显的短板。
韩国真正意义上开始关注欧亚地区始于卢武铉政府时期,2003年之后国际油价和原材料价格一路飙升使韩国政府重新认识到能源、矿产丰富的欧亚内陆的重要战略价值。卢武铉担任总统期间举行了6次韩俄元首会谈,并实现了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两国总统的互访。2006年,卢武铉推出“开拓中亚市场的综合措施”,宣布要构建欧亚大陆政治外交新据点。2007年11月,第一次“韩国—中亚合作论坛”的举办,更是韩国在欧亚地区多边外交的标志性成果。
虽然卢武铉时期韩国的欧亚外交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尚不能称之为“战略”。战略不同于政策,它具有宏观性、前瞻性、系统性,卢武铉政府的欧亚外交尽管具有开拓意义,却缺乏明确的蓝图;在实施过程中,更是过度集中于能源领域,使欧亚外交从属于韩国的能源战略,未能形成独立的体系。不过,卢武铉政府在欧亚的外交准备与经营,为李明博政府正式提出明确的欧亚战略奠定了基础。
2“新亚洲构想”:韩国欧亚战略的开端
2008年2月,李明博就任韩国总统时恰逢全球金融危机肆虐之际,韩国经济增长衰退,韩元大幅贬值,国际油价却出现飙涨。这些因素都迫使韩国为保证能源安全,寻找新的出口市场,开拓俄罗斯、中亚等资源丰富的新兴市场国家。在外交上,李明博执政后,对朝采取强硬政策,南北关系恶化,半岛重现紧张局势。
韩国与美、中、日、俄的“四强外交”尽管取得了不小成绩,但并未达到预期效果。李明博政府也亟须在国际上开拓新的空间,走出外交困局,使韩国从一个东北亚国家转型为能够在亚洲地区发挥重要作用的国家。在经济和外交的双重驱动下,李明博推出了他的外交新战略——“新亚洲构想”。
(一)“新亚洲构想”的主要内容及欧亚地区的战略定位
2009年3月8日,李明博在访问印尼时正式发表所谓“新亚洲构想”的外交新计划。“新亚洲构想”的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将过去偏重东北亚的外交范围拓宽至东南亚、中亚、南亚等整个亚洲地区;二是要将过去以“经济为中心”的外交模式拓展到安保、文化等多元领域。“新亚洲构想”有四大目标,包括同所有亚洲国家开展自由贸易协定谈判,扩大经济交流;积极参与应对金融危机、气候变化等国际问题的磋商;同每个亚洲国家建立“一对一”经济合作关系;增强韩国在亚洲地区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基于“新亚洲构想”的思路和预设目标,李明博在推动“新亚洲外交”时,将欧亚地区视为关键一环,并给予重要的战略定位。首先,李明博政府承袭卢武铉政府的政策,将欧亚地区视为“拥有庞大地下资源的新能源供给源”。其次,欧亚国家是韩国可以与之合作,提升外交影响力、共同应对潜在安全威胁的支轴国家。再次,欧亚地区具有巨大市场潜力,是韩国企业需要积极开拓的新兴市场。最后,俄罗斯和中亚国家定居着为数众多的中亚“高丽人”韩国与欧亚国家是具有共同文化纽带的国家。鉴于欧亚地区对于韩国在能源、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意义,李明博政府开始了对欧亚地区的大规模外交耕耘。
(二)李明博时期韩国在欧亚的战略经营
1.以政府间高层外交为推动欧亚战略的主动力
李明博时期,韩国与俄罗斯、中亚国家合作关系的发展,主要依靠政府间的高层交流驱动。韩国政府认为,俄罗斯与中亚国家大多仍属权威体制,需要将政府和准政府机构的政治精英作为外交的主要对象。李明博担任总统期间,先后8次与俄罗斯总统举行会谈,7次与哈萨克斯坦总统举行会谈,6次与乌兹别克斯坦总统举行会谈,1次与土库曼斯坦总统举行会谈,元首外交之频繁超过以往历任总统。
除此之外,政府总理、国会议长、各部部长等高级官员外交也十分活跃。韩国通过政府间高级别会谈,与俄罗斯、中亚国家签订了大量的经济、能源合作协议或谅解备忘录,为韩国企业进军中亚市场,促进韩国与欧亚国家间的合作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2.以“一揽子能源事业”模式为主轴的合作战略
所谓“一揽子能源事业”是指通过提供道路、铁道、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或协助新城市建设来获取当地资源的开发权,以达成官民共同开拓海外市场的大规模开发事业。李明博时期,在拓展欧亚能源外交时,不同于以前韩国企业在进军欧亚时能源开发与其他产业“单打独斗”的局面,更注重实现能源开发事业与其他产业的“协同效应”。
例如,2008年9月,李明博与时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签署了建设经由朝鲜进入韩国的天然气管道敷设协议,还商定在俄远东地区建设石化工业园区和液化天然气加工厂,由韩国的建筑、石化企业参与建设和运营。李明博政府采用“一揽子能源事业”的模式来进军欧亚国家,不仅要确保在欧亚能源市场中的份额,而且要使较晚进入该地区的韩国有能力与中、日等国展开市场竞争。
3.以“高丽人”为纽带、“韩国经验”为优势、“韩流”为先锋的软实力外交
李明博时期,韩国除了致力于与俄罗斯、中亚国家开展经济、能源合作外,也非常重视在这些国家的软实力外交。
首先,定居在中亚地区的数十万韩民族后裔“高丽人”是韩国拓展软实力外交的重要优势。由于许多“高丽人”来韩充当短期劳动移民,韩国政府通过放宽“高丽人”的滞留条件,改善他们的居住和工作环境等,希望他们回国后,以其对韩国的积极评价提升当地居民对韩国的印象。
其次,韩国积极向欧亚国家宣传其经济发展的经验。由于韩国经历过威权政府时代,与俄罗斯和中亚国家有类似的历史经历,韩国希望“汉江模式”能够为这些国家的政治精英所借鉴,增强韩国对该地区的影响。
最后,“韩流”文化在拓展软实力外交方面发挥了先锋作用。以“韩流”为代表的大众文化产业不仅有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的经济效果,而且是提升韩国形象的重要财产。韩国电视剧、电影和“K-pop”流行音乐积极向欧亚国家进军,极大提升了当地居民对韩国的好感度,“韩流”已成为韩国欧亚外交中的重要品牌。
(三)李明博时期韩国欧亚战略的主要成果与局限
李明博执政5年期间,在“新亚洲构想”的推动下,韩国大步向欧亚大陆的腹心地带跃进。政治上,韩国与俄罗斯、中亚国家的关系进一步拉近,不仅与各国政府维持了较好的合作,与当地的政治精英也建立了良好的人脉关系。经济上,韩国在欧亚的能源、贸易合作成果不凡。李明博任期内,韩国自俄罗斯进口的天然气增至其进口总量的4.7%,韩俄贸易额也从180.88亿美元增长到224.51亿美元,在中亚,2008~2010年,韩国对中亚投资项目为142个,总金额达12.33亿美元。在文化等软实力领域,俄罗斯和中亚国家民众对韩国企业、产品和文化有较高的认知度和好感度,“哈萨克斯坦年”、“韩国年”等文化交流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彼此间的相互了解,提升了韩国的区域影响力。
然而,在取得成果的同时,李明博政府的欧亚战略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从李明博“新亚洲构想”发表的地点选择和其后的践行活动来看,其核心部分在于推动同东盟的实质性合作。欧亚外交只是“新亚洲外交”的一部分,也不是重点推进的领域。
其次,韩国在拓展能源外交时,虽然与相关国家签订了大量谅解备忘录,但不少难以落实或长期拖延。据统计,韩国在2008~2012年间与中亚国家签订的33个谅解备忘录中得以落实的仅有2个。由于韩国政府内部没有负责资源外交计划落实的专任部门,在中亚相关地区的长期战略规划不足,大量协议被放弃或束之高阁。
再次,李明博在推行欧亚战略时,重点聚焦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三国,对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国不甚关注,直到李明博政府结束,韩国也未与吉、塔两国举行过元首会谈,其他高层往来比之俄、哈、乌三国更是相形见绌。最后,李明博的欧亚战略对朝鲜因素缺乏考量,致使不少合作方案特别是韩俄能源合作被迫搁浅。
3“欧亚倡议”:韩国欧亚战略的全面出台
2013年朴槿惠就任韩国第18任总统。在历经卢武铉时期的酝酿、李明博时期的开拓之后韩国在欧亚地区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基础和影响。朴槿惠上任后不久就提出了比较全面的欧亚战略计划,即所谓的“欧亚倡议”。
(一)“欧亚倡议”的核心概念与目标
“欧亚倡议”的核心概念有三个:“整体的大陆”“创造的大陆”“和平的大陆”。“整体的大陆”是要将欧亚地区有机联结为“一个大陆”,“创造的大陆”是要培育欧亚地区实现经济增长的创新能力,“和平的大陆”是要通过构建欧亚国家间的信赖来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繁荣。
“欧亚倡议”的主要目标包括:为实现“整体的大陆”而促进欧亚域内的联通性,为实现“创造的大陆”而强化各国之间的合作关系,为实现“和平的大陆”而率先构筑走向朝鲜半岛信赖与和平的道路。“欧亚倡议”既是韩国经营欧亚大陆的全面方略,又与“朝鲜半岛信任进程”“东北亚和平合作构想”一起构成了朴槿惠“信任外交”的主要内容。
(二)“欧亚倡议”的主要促进方向与进展情况
“欧亚倡议”虽然是韩国欧亚战略至今为止最为清晰和全面的规划,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仅仅是一个概念性的文件,具体的政策和经济项目不占主要地位。“欧亚倡议”仍处在方案设计和论证阶段,得以具体实施的项目相对较少。在韩国国内,各界人士都在积极寻找实现“欧亚倡议”构想的具体方案,从已有的讨论和实践来看,“欧亚倡议”现阶段的着力点是建设“整体的大陆”,主要促进方向是交通物流、能源网络建设。同时,韩国也积极推进科技人文交流,争取国际社会对“欧亚倡议”的支持。
1.交通物流建设
横贯欧亚大陆的交通物流网络是实现“整体的大陆”的先行条件,因此,韩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与探索着力最多。首先是试图完成朝韩铁路网之间的修复与整合,主要包括四条贯穿半岛南北的铁路:京釜—京义线(釜山—首尔—新义州)、京釜—京元线(釜山—首尔—元山)、东海线(釜山—束草—罗津)、西海线(木浦—开城—新义州)。据测算,仅修复东海线,就可每年增加束草—元山区间物流量2.56亿吨。
但是,铁路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南北关系仍处僵局,难以实质性启动连接工程;二是目前朝鲜铁路普遍老化,改良和现代化这些铁道需要至少4兆3000亿韩元的巨额资金。因此,韩国目前推进的仍是本国境内现有铁道的连接与完善。其次是建设“丝绸之路快车”项目。“丝绸之路快车”的设想是将西伯利亚大陆桥(TSR)和新亚欧大陆桥(TCR)与整合后的跨朝鲜半岛铁路(TKR)相连接,使韩国的货物可以通过铁路直达欧洲。
韩国已在2014年1月成立了欧亚铁路指导委员会,负责该项目的总体规划。2015年1月,韩国外交部与韩国铁道公社签署合作协议,商定共同推进“欧亚丝绸之路友谊项目”。7月,来自韩国的250余人分别从北京和符拉迪沃斯托克出发,亲身体验了“欧亚丝绸之路亲善特级列车”。但由于朝韩间铁路难以连接,韩国只能先由海路到达俄罗斯的东方港或符拉迪沃斯托克,再经TSR到达欧洲的主要城市。未来有可能采用火车轮渡的方式,横跨黄海,借道TCR通往欧洲。
再次是罗津—哈桑项目的运行。罗津—哈桑项目是利用朝俄间的罗津—哈桑铁路,将俄罗斯货物由水路从罗津运至韩国,将韩国货物经TSR运至欧洲。在韩国政府的支持下,浦项制铁、现代商船和韩国铁路公社3家公司入股朝俄罗津—哈桑物流项目的俄方股份。迄今为止,朝韩俄之间在2014年11月、2015年4月和11月进行了3次试运,成功地将俄罗斯煤炭运至韩国,以供浦项使用。
最后是北极航道的开发。韩国自2013年5月成为北极理事会的观察员国后,致力于参与北极开发。2013年7月,韩国政府发布《北极综合政策推进计划》;9月,组织商船进行了第一次试航;12月,又发表了更为翔实的《北极政策基本计划》,积极探索利用北极航道的路径。但由于受政治、技术等的制约,韩国利用北极航道主要采取依附北极域内大国的策略,寻求合作而不是独立开发。
2.能源
“欧亚倡议”下的能源合作主要包括韩朝俄三国天然气管道、电网连接和煤炭运输。将俄罗斯的天然气管道铺设至朝鲜半岛主要有两大方案。一是直接将符拉迪沃斯托克、朝鲜、韩国连接起来的管道。
李明博时期,韩国就与俄罗斯确定了韩俄朝天然气管道连接的路线图,但由于朝韩关系僵持,该路线图实际上处于搁置的状态。替代方案是铺设横跨黄海的海底天然气管道。据韩媒称,中石油曾向韩国提议铺设黄海海底天然气管道,不过该方案至今没有下文。在电网连接问题上,韩国的设想是将俄罗斯远东过剩的电力供给用电短缺的朝鲜,并在朝鲜港口开发和腹地工业园区建设上实现韩朝俄三方合作。
俄罗斯专家曾建议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和朝鲜清津之间建设一条总长380公里的500伏传输线路,既能使朝韩两国从俄罗斯的过剩能源中获益,俄罗斯的发电厂也有利可图。但碍于朝鲜因素,三国电网连接工程只是纸上谈兵。在煤炭运输上,现阶段发挥主要作用的是罗津—哈桑物流项目,至今为止的3次试航,共将约20万吨俄罗斯煤炭运至浦项,但2016年3月8日,韩国决定中止罗津—哈桑项目,作为对朝鲜第四次核试验的单边制裁措施。
3.科技人文
科技、文化交流是构建“创造的大陆”的主要内容。韩国希望通过发展所谓“知识共享产业”,以向欧亚发展中国家传授和分享经验、技术为名,为韩国企业开拓市场。同时,以韩流文化为先锋,增强欧亚当地居民对韩国文化的感知度,提升地区影响力。2014年5月,韩国在乌兹别克斯坦举办的“欧亚知识网络产业”促进活动受到当地舆论的广泛关注。
朴槿惠在同年的第十次亚欧首脑会议上提议举办“亚欧交通和物流网络研讨会”,推进“欧亚超高速信息通信网”项目,举办“亚欧青年领袖会议”和推进“ASEM-DUO奖学金项目”促进区内的互联互通。韩国政府还计划在欧亚5个国家和10个城市里举办研讨会、说明会和K-pop公演等活动,以增进韩国与欧亚国家间的交流与友谊。
4.国际支持
朴槿惠在2013年10月首次提出“欧亚倡议”后,积极向相关国家宣传这一构想,争取国际支持。她不仅借亚欧首脑会议等国际场合多次对“欧亚倡议”进行说明,而且在与中、俄、中亚等国领导人会见时,努力寻求与这些国家的合作。2013年11月,朴槿惠与到访的俄罗斯总统普京发表联合声明,宣布韩俄两国将为落实“欧亚倡议”、维护韩半岛和平开展合作。
2014年4月举行的“韩国—中亚合作论坛”上,韩国与中亚五国决定设立“韩国—中亚合作事务局”,以促进“欧亚倡议”下的多元合作。2015年10月31日,中韩签订“一带一路”和“欧亚倡议”有机对接合作谅解备忘录,宣布双方将共同挖掘“一带一路”和“欧亚倡议”与两国自身发展的契合点,共同推进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投资贸易畅通、资金融通、人员交流等领域的合作。
(三)“欧亚倡议”面临的主要问题
尽管朴槿惠政府在提出“欧亚倡议”以来,为落实该构想着实做了不少研究与筹备工作,也积极与相关国家签署协议或备忘录,谋求国际支持与合作,但至今为止,三大问题仍制约着“欧亚倡议”的推进与落实,使“欧亚倡议”收效甚微,“设想”远大于“实践”。
第一,韩国对自身在“欧亚倡议”中的定位认识不清是导致该倡议难以有效推进的首要问题。“欧亚倡议”自提出以来,朴槿惠政府积极谋求在多边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然而,地缘环境和综合国力的制约使韩国难以主导该倡议。韩国学者明确指出,韩国要实现“欧亚倡议”,只能走“中间国”道路,发挥协调的作用。但就目前情况来看,韩国仍把本国在“欧亚倡议”下的定位与“一带一路”下中国、“欧亚经济联盟”下俄罗斯的角色进行类比,突出韩国的主导色彩,从而难以摆脱小马拉大车的窘境。
第二,韩朝关系停滞不前是制约“欧亚倡议”的主要现实性障碍。“欧亚倡议”的合作方案,无论是铁路连接,还是能源合作,都少不了朝鲜的参与。过去的经验教训说明,如果不考虑朝鲜因素,韩国的欧亚合作构想只能是纸上谈兵。当前韩国对朝的“5·24措施”仍未解除,朝鲜第四、第五次核试验进一步恶化了本已十分脆弱的南北关系。未来韩朝关系如果难以突破瓶颈,“欧亚倡议”将只能沦为韩国的外交口号。
第三,“欧亚倡议”在“北上”和“西进”两大对接方案上态度的模糊也制约了其发展进度。所谓“北上”,是将“欧亚倡议”的主要促进方向放在俄罗斯,与“欧亚经济联盟”(EEU)对接;而“西进”则要通过中国,与“一带一路”联系。最早,“欧亚倡议”的“北上”倾向比较明确,2013~2014年,韩国向俄罗斯、中亚国家等大力推介“欧亚倡议”,寻求与EEU的合作。然而,俄哈两国在EEU上的矛盾、俄罗斯经济衰退、乌克兰事件等一系列因素使“北上”面临阴霾。“西进”并非“欧亚倡议”的初衷,但是现实中“西进”的前景好于“北上”又使韩国不得不与中国合作。不过,韩国国内的“中国威胁论”仍是中韩战略对接的制约因素。未来“欧亚倡议”的主要方向到底是“北上”还是“西进”,韩国内部至今未有定论。
4韩国欧亚战略的发展特征与未来
展望韩国的欧亚战略酝酿于卢武铉时期,发端于李明博时期,完善于朴槿惠时期。十多年来,尽管韩国在欧亚地区的影响力尚难与中、美、俄、日等大国相比,但它已然通过欧亚战略确立了存在感,这也是韩国长期经营的最大成果。纵览韩国欧亚战略的发展演变过程,其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韩国的欧亚战略以能源外交为中心,带动相关产业发挥层层外溢效应,推动全方位战略的出台。在卢武铉时期,高油价带动了韩国在欧亚能源外交的拓展,韩国与欧亚国家的交往几乎完全围绕能源问题展开,欧亚外交很大程度上从属于能源外交。
到了李明博时期,出现了“一揽子能源事业”的开发模式,直接服务于能源开发事业的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事业开始进入欧亚市场使,韩国基建企业参与了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随着工业企业的入驻,提升金融、物流等后续服务的需求又催生了韩国对欧亚金融、物流市场的兴趣与关心。最后,依托于信息技术的现代物流业在提高物流情报系统、服务竞争力上的要求,推动了朴槿惠提出要在欧亚建立“创造的大陆”、以最新科学和信息技术铸造地区经济增长新动力的宏伟宣言。
第二,韩国的欧亚战略历经了从政府主导到官民共建的过程。在欧亚地区战略开拓的初期,政府主导的倾向十分明显。卢武铉、李明博积极通过首脑互访确保韩国与欧亚国家在能源、产业开发下的互惠合作。同时,韩国政府还通过对欧亚国家提供“百货店式”的官方援助,包括各式各样的志愿活动和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韩国的国际形象。
然而,从李明博政府后期开始,韩国的民间力量在欧亚战略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政府间“第1轨外交”模式开始向官民共举的“1.5轨外交”模式转型。朴槿惠在“欧亚倡议”中着重提出了组织文化项目、促进人文交流、建立青年交流网络的愿景,未来韩国对欧亚的公共外交将迈上新的台阶。
第三,韩国欧亚战略的实施逐渐从独立承担走向多边共建。韩国欧亚战略在推行之初,呈现较大的自主性,李明博在“新亚洲构想”中强调的是韩国要做亚洲的“主导国家”,在欧亚战略实施过程中,主要依靠自身力量。而朴槿惠的“欧亚倡议”更多地谋求一种国际共建的模式:
积极回应俄罗斯的远东开发计划,连接欧亚经济联盟;对中国“一带一路”表示了浓厚的兴趣,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关注美国的“新丝绸之路”计划,强调韩美在欧亚的战略性合作。朴槿惠认为,在广阔的欧亚大陆上想要实现网络建设,需要以各个国家政策措施的相互共有为前提。由此可见,从李明博到朴槿惠,韩国的欧亚战略逐渐从突出韩国角色的“个性”转向强调合作建设的“共性”,韩国与大国之间的战略合作空间进一步拓宽。
韩国历经十余年在欧亚的耕耘与经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尽管近期朝鲜半岛局势的恶化使“欧亚倡议”面临搁浅的危险,但韩国继续发展与欧亚国家的关系、提升影响力的战略方针不会发生较大改变。不过,在具体的推进方向上,韩国政府可能会在以下方面投入更多精力。
第一,将“一带一路”与“欧亚倡议”的对接工程打造为韩国“西进”的桥头堡。汝矣岛研究院政策研究室室长郑洛根指出,“欧亚倡议”刚提出来时,韩国更重视俄罗斯而不是中国,但2015年“九三大阅兵”时中国领导人和朴槿惠会谈以及10月底中国领导人与朴槿惠共同见证“一带一路”和“欧亚倡议”有机对接合作谅解备忘录的签署两大重要契机使“一带一路”与“欧亚倡议”的关系变得越来越重要。
而朝鲜第四次核试验导致南北关系再度紧张,使韩国能够“北上”的可能性大幅降低。2016年以来,韩国开始更加关注“欧亚倡议”对接中国环渤海合作发展计划的可能性。从现实角度考虑,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借道“一带一路”连接中亚乃至欧洲,才是韩国实现欧亚战略目标的优选路径。
第二,筹建东北亚开发银行将成为韩国欧亚战略中短期内的主要任务。在朝鲜因素成为韩国欧亚战略的主要瓶颈的情况下,筹建东北亚开发银行不仅是绕开朝鲜地理制约的为数不多的发展选项之一,也是为韩国建设“统一的大陆”提供资金支持的重要后盾。
另外,东北亚开发银行亦具有联合朝鲜半岛周边国家帮助朝鲜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之用途。包括朴槿惠在内的韩国政府高官多次公开呼吁东北亚国家共同建立东北亚开发银行,并得到了中国等相关国家的正面回应。东北亚开发银行的筹建,将在后朴槿惠时代加速进行。
第三,战略推进过程中的相关组织与制度建设将得到更多的重视。组织和制度建设不足长期以来一直制约着韩国欧亚战略的进展。为了克服既有问题,在“欧亚倡议”出台后,执政党智库汝矣岛研究院增设了“欧亚倡议政策委员会”以专担欧亚战略的研究工作。
韩国企划财政部、国土交通部、产业通商资源部、海洋水产部等部门的相关机构共同组成“欧亚经协调整委员会”以协调“欧亚倡议”推进工作。“韩国—中亚合作事务局”等的成立更增强了对“欧亚倡议”的支持。未来,韩国政府将继续推动欧亚地区相关研究、合作、监管等组织或制度的建设,统筹国内战略规划,协调国际合作共助。
纵览以上发展方向可以看出,无论是“西进”、筹建东北亚开发银行,还是加强国内外协调机制建设,加强中韩合作,实现“一带一路”和“欧亚倡议”的有机对接将是关系韩国欧亚战略成败的重要一环。做好中韩战略对接,不仅对韩国欧亚战略的顺利推进具有积极意义,而且能够实现“一带一路”对中国周边合作的全覆盖。
中韩两国应借合作谅解备忘录达成与中韩FTA发力之机,落实既有相关协议,加强在战略对接的研究、协调、监管、风险防控等机制建设方面的合作,以期尽早收获具体的早期成果,发挥示范效应。另外,在中韩战略对接过程中,两国需妥善处理萨德入韩等敏感议题,争取朝鲜的参与,促进其国内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缓和并逐步解决朝核问题,使中韩战略对接工程既能成为带动欧亚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也能成为促成地区局势稳定的平衡器。(注释略)
【韩国研究】郑继永 王星星:韩国国会的国政监察和国政调查
本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国关国政外交学人平台观点
文章来源:《韩国研究论丛》2017年第一辑;国关国政外交学人微信公众号平台首发
责任编辑:
Copyright 2014-2025 www.gzcd88.com 广州橙电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096921号-4